初三9.29集备:作文教学、小说教学怎样给学生看得见的有效指导


实习教师王洁婷20220929日集体备课记录

基于学情、基于学生作业反馈、基于课堂教学、基于课后面批辅导、基于教学反思的集备,才是更务实更深入的教研,把每次集备都当做一次具体校本课题的研讨活动。

一、作文教学

1、作文指导情况及调整

①目的:追求给学生直接、看得见的、有效的方法。

②关注:详略是个大问题,接下来要重点关注。

2、详略的处理——学生写作中对详略的处理问题极其严重,直接导致主题不突出;这是结构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要引导学生明白,初三的写作,不同于小学、初一的写作,其中最主要的是由简单记叙文向复杂记叙文转化——复杂记叙文的标志是,在记叙过程中体现时间长度空间广度,即所叙述事件不再是单一时间、单一地点内发生的事情,而是有前期状态——遇到契机——深受触动——后期调整改变,这里面有一个“曾经——那时——后来”的时间广度,可以是从小时到当时到后来的时间长度,在这个时间线上记叙事情的发展,同时也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空间的变化,如从前在家里,那时在路上,后来在学校等等,时间空间伴随性变化,这种变化使学生的写作不再是简单记叙,而是复杂记叙——叙述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同一事情中前后自己心理的、情感的、思想的成长与变化;这就是复杂记叙文。

而这就必然要求学生有详略安排——前期状态、遇到契机,这部分宜略,深受触动,后期调整改变,这部分宜详,突出强调自己深受触动之后的情感、心理、行为、思想等的变化,要进行细节刻画。

3、思维的深度——初三记叙文相比于小学、初一还有一个较高要求是,要在记叙中体现思维深度——要善于运用夹叙夹议手法,尤其是在结尾后两段的部分,即自己思想心理情感受到契机触动、自己心理思想得到提升、改变而付出实际行动之后,对自己的前后行为进行深入反思——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探究自己发生改变、思想认识获得提升的原因,从而探究事件、经历的意义与内涵,那么这篇文章便有了所谓的深度,这个思维的深度,是建立在基本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为什么”的探究之上,如果能运用上帮助提升思维能力的句式,可能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之所以…是因为…不只是因为….更是因为….如果没有….那么我就不会….等等。

如:因果递进追问法,句式:

①“之所以.......,是因为......,”“不只是.......,还因为......”

又如:用反问句式,

①难道......?

(3)思路:为什么热爱,为什么不可缺席?问一句“为什么”,逻辑性就有了。

4、开头生硬点题也是一大问题

(1)改造方法:

①诠释法点题:信念是什么?(诠释一下,再点题,诠释法本身就提高了思维深度)

②换句式点题:如改成反问句或者转折点题。

③假设法点题:如果信念缺席的话,......

(2)注意使用方式:讲了马上就让用,现场改造自己的作文,再分析改得好不好。

二、小说教学——我们能给学生在小说阅读——懂文——怎样的看得见的有效的指导?面对一篇小说,我们是为学生讲懂的,还是让学生读懂的?这是我们最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

1、关键要思考:教学中是不是给学生方法,学生学了之后能不能迁移。

2、问题:

(1)思维很散。

如《故乡》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找变化的时候不会在同一层面找。思维极其散乱。

·解决的思路:明确变化的参照点,分析变化的原因。——学生思维散乱的原因是因为比较的参照点来回更换,而不是抓住同一人、物、事的前后进行比较。

又如,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产生很多问题(有些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影响学生正常阅读。

(2)阻碍学生读懂小说文章的因素有哪些?我们能做到怎样的有效指导?

就学生课堂反馈来看,首先学生常常不能基于文本进行思考——文本中根本没有的内容,他们却提出疑惑,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依据,一团困惑,却怎么也无法解决,于是便觉得读不懂,比如刻意追问故事发生的背景,背景故意会帮助我们理解文本,但我们更多的阅读是不会有背景提示的,一切阅读思考都应当首先基于文本;

其次,学生提出的阅读疑问,常常在细枝末节处,即与小说主要人物无关,也与小说主要事件无关,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进行孤立的思考求疑,致使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没有梳理清楚,却孤立地看待某一局部问题,致使对小说文本无法整体把握;

再次是,学生常常单一化思维,不能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总是停留在简单二分法的思维之上:如这里的人物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到底是值得同情还是不值得同情,到底是要批判还是要呼唤,等等,这样的思维需要给学生矫正提升,引导他们基于实事,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物与事件。

所以课堂上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懂文”建议:

文本中的一切变化与主题有关,文本中有依据,不要脱离文本。(一切问题基于文本)

观察视角(站在谁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

人物角度(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上,主题不一样)

如《我的叔叔于勒》,“我”的角度,主题是亲情;写作的用意是呼唤亲情。

④关注主要人物的变化,凡主要人物时间、地点、心态有变化处,常常意味着主题体现出。

(2)概括能力差,概括不具体,归纳不具体。

从鉴赏的角度看,关注这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但需要控制,避免占用课堂太多时间)

3、教学要求:

①还原学生的考场思路,带着学生读文本,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力,可以找几段,读一读,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分析文本。

③向学生提问题:影响你读懂文章的因素是什么?

④设计参考:读了之后,直接做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帮学生得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怎么去懂。讲这类文章,不是为了懂这篇文章,而是让学生学会读文章的方法。

⑥题者,提也。题目就是在提示你怎么读懂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找到读懂文章的方法。

三、关于公开课的准备

如果讲公开课,要怎么讲?我们如何体现当下课改要求的大单元大概念整合教学?虽然是初三备考年级,但也时刻有这样的思想准备

思路:框架式整合,用同一个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保持持思维的敏感性。

如,第四单元,通过单元导语可以通过多篇文章中的少年的视角,概括归纳出一个大概念“少年心性成长”。


四、国情节后安排

1、内容安排:讲《故乡》、月考试卷。

2、完成九上八篇两个单元的议论文教学:——整合教学

(1)把握议论文的基本特征:论点、论据、论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关于议论文的三套定位方法,本着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服务学生考场写作的“思维深度”进行内容整合开展教学。

(2)真正的目的:提升思维能力、服务考场写作的“思维深度”。不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

(3)形式:以导学案的形式。非联文本,分别选取段落。请你找出文章“是什么”“为什么”的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思维深度的语言表达方式。

(4)关键:做好取舍,时间2-3节课。

3、晚练安排:一篇小说+一篇默写。晚练要确保学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不超纲,不过度复习,不超前预习,重在当下。

4、第六单元白话文小说教学:

(1)思路:简化(围绕:懂文——懂题——懂答)

(2)明确:古典名著,只需要理解大意,以及人物和语言分析,通过学案进行学习。

(3)考情:考名著有可能直接考课文里的。通过课内学习,要能满足关于名著阅读的考查题型。

①依靠《智取生辰纲》:了解重要人物,重要事件

②《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内容足于应对《儒林外史》的考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