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讀書徵文推送

01 地上本沒有路(《故鄉》讀後感)

文 / 703 方錦依

窗外下着淅淅瀝瀝的小雨,嘀嗒嘀嗒地,落在屋檐下。入秋了,微涼,翻開《故鄉》,伴着雨聲,靜靜地閱讀……

每次閱讀,總有種淡淡的悲喜縈繞在心頭。書中呈現的“故鄉”,以及諸如閏土、楊二嫂之類的人和事,激盪在心裏,隱約懂得,又捉摸不透。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少年閏土,天真爛漫,眼界開闊又聰明能幹,在我眼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少年英雄。生活單純、自由而快活,讓我也羨慕不已。

而小說中的“我”,幼年生活恰恰相反,儘管是大戶人家,條件不錯,但過得並不自由,只能看見“四角的天空”。兩人因爲一次機緣認識而成爲朋友,惺惺相惜,互相成就,非常要好。幼年時,那些身份地位的差異,在“我”眼裏是虛無縹緲的,也並不在意。

但二十年後,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着嘴脣,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回憶那些快樂的時光,想與兒時同伴閏土分享,卻被閏土的一聲“老爺”而震顫不已。物是人非,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已完全不像當年那般的無拘無束,那份美好、真摯而純潔的友誼蕩然無存。閏土已不是從前那個印象中活潑開朗的少年,變得遲鈍、憔悴、麻木,滿臉皺紋。“我”知道,和閏土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而這一堵“厚障壁”已無法再打開。

讀到這裏,我也能感受當時“我”心中的無奈與悲涼。閏土用僕人那種畢恭畢敬的語氣,對“我”而言,無疑是重拳的一擊,對故鄉的人、事、物幻想的泯滅。從前是朋友,而現在是主僕。“我”自己也明白,已經無法回到過去,兩人之間也不再是純粹的友誼,甚至連友誼也稱不上。

書中有這麼一句:“我身在這繁華的大都市裏,數着滿街的高樓大廈,心裏牽掛的卻全是故鄉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我”也曾在日記裏說過,離開故鄉是“走異路逃異地”,是懷着逃的心情離開的。離開了,曾經給“我”愛和歡樂,而現在卻只給“我”痛苦和憎惡的故鄉。“我”對故鄉的人基本沒有留戀,也不想再見了,決意離開家鄉。

“我”對故鄉到底是怎樣一個感情,至少現在的我,作爲讀者,很難揣摩哪一種纔是最真實的,情感畢竟是複雜的東西。

但“我”分明能體會得到當時底層人民的悲苦生活,舊社會的黑暗與殘酷的社會風貌,“我”爲此感到悲憤,對社會的鄙視,而又覺得自己無能爲力。作爲讀者,我不能感同身受,卻有共鳴。

既然說到共鳴,尤其是讀到“我”和閏士成年後再次相見時,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我和她從認識到現在,有七年了,陪伴了我小學的各個階段,而現在邁向初中的我們,卻相隔兩地。我繼續在我的家鄉唸書,而他回到了他的故鄉貴州。他說以後會回來找我,會來這裏上大學,想想這大概是十年之後的事吧,以後會怎麼樣,誰也說不準。

或許會跟“我”和閏土的一樣,以後見面會有不同的變化,可能也有了隔閡。現在物質條件越來越好了,不愁喫不愁穿,跟“我”當年比起來,確實沒有那種憂慮,但是現在社會的競爭越來越大,在所謂的精神層面上,也有了更大的負擔。幾年之後,誰過的好,誰過的差,誰也難以預料。目前呢,還是要活在當下,珍惜擁有。

在“我”眼中,故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變了,從前賣豆腐的楊二嫂,長得漂亮又良善,到變成尖酸刻薄的女人,可笑也可恨。印象中的小橋、流水、人家,在“我”眼裏變成了“陰晦”“蕭索”“沒有一點活氣”,而從前故鄉形形色色的人也都變了,一股惆悵不禁湧上心頭。

《故鄉》是魯訊先生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平,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心生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經歷爲題材寫成了短篇小說,字裏行間處處表達着悲哀與嘆息,但同時,還有對通向新社會美好的期望,以及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決心。就算在逆境中也要抱有希望,而且付諸行動,像魯迅先生書中說的那樣:“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樣想着,我合上書本。雨停了,陽光從雲中滲透出來,萬物洗去身上的塵土,煥然一新,又充滿了希望!

【教師簡評】“隱約懂得,又捉摸不透。”這是我期待的一種閱讀真實,對一個七年級新生來說,尤爲可貴。“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簡潔的話語裏,小作者體驗着諸多意味,也嘗試着勾連過去、現在和未來,讓人覺得充滿了希望。



02 我的故鄉,等你來(讀《故鄉》有感)

文 / 703 餘樂華

說起故鄉,那是每個旅人的回憶地,也是童年記憶深刻的地方。而魯迅先生所寫的短篇小說《故鄉》,與我所處時代的“故鄉”截然不同。《故鄉》中,閏土和“我”的故事,也是在“故鄉”的時空裏不斷地變化,彷彿穿越了時光,讓人感慨萬千。

“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美好的故鄉,美妙的夜晚,少年閏土的活力、智慧、勇敢一覽無餘。

“漸進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回故鄉時的天氣是那麼的蕭瑟荒涼,“我”的心情哀傷至極。而那一聲“老爺”,徹底讓“厚壁障”阻隔了人心。

《故鄉》是一本令我回味無窮的書。“我”和閏土小時候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在月下刺猹,還有許多有趣的事,他們關係十分的好,可是後來呢?在魯迅先生的筆中,有一面鏡子,讓我看到了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變化之大,從一個樂觀開朗的人變成了一個臉上帶着疲倦和頹廢的人,不再有小時候的開朗活潑了,不再與“我”像小時候那般親近了。閏土像近代中國的絕大多數農民一樣,被環境左右着,被社會所影響着,改變着……

而我的故鄉也同樣影響着我,卻已不似如閏土那樣,而是讓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自豪。

我的故鄉在桐廬縣瑤琳鎮,這裏是風景名勝區,有全國4A級景區——美不勝收的瑤琳仙境,有地下暗河與鐘乳石交相輝映的垂雲通天河,有孩子們的樂園紅燈籠外婆家,有河道清澈、沿岸風景迷人的天目溪漂流……有我生活十幾年的趣事,最重要的是2022年亞運會馬術比賽,即將在我的家鄉舉行。而馬術比賽,是在亞運會中唯一一個需要動物與人共同完成的比賽。

我曾有幸在2022年6月7日那天,在桐廬瑤琳鎮馬術中心,親眼觀賞了一場馬術邀請賽。賽場上,人馬合一,馬蹄飛揚,塵土四濺。廣播大師播報出騎手名單,只見馬兒揚起頭,後腿用力一蹬,前腿高昂,順利地越過了一重一重的障礙。在最後一重障礙,只見騎手緊握馬鞭,掄起繮繩,朝着馬不輕不重地揮下,馬渾身像觸電一樣,風馳電掣般地越過最後一道障礙,衝向終點。勝利的馬兒,氣喘吁吁的,它昂起頭,痛快地接受着人們的歡呼。

這就是我引以爲傲的故鄉,它的美景與賽事給了我自信的力量,讓我臉上掛着的不是頹廢,而是自信的笑容。這就是我心愛的故鄉,與魯迅先生的故鄉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亞運馬術賽,就在我的故鄉——桐廬瑤琳,心心相融@未來,我們等你來!

【教師簡評】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體驗。在《故鄉》裏,人事物的陣痛襲來,時空之門觸動心絃。而反轉的是當下自信的“故鄉”,風景名勝區的“故鄉”,心心相融@未來的亞運馬術賽場。參與的經歷與成長,纔是閱讀最大的收穫。


03 記憶中的村莊(讀《一個人的村莊》)

文 / 703 周萬洋

《一個人的村莊》的作者劉亮程,是一個大西北土生土長的農民,他種過地,放過羊,當過十幾年鄉農機管理員,勞動之餘,他喜歡寫一點文字,後來成爲一位名氣有點大的散文家。

劉亮程寫的大多是自己的生活:多年前的一個村子——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在這個人畜共存的村莊裏,房子被風吹的破舊,太陽將人和個個生物曬老。所有事物皆按自然的意志生長。作者在一個真實的、溫馨的生存環境中寫下這本書《一個人的村莊》。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非常的真實,不自覺地想到我的村莊,也是在一個僻靜的山村當中,平日裏很少有人會來,也有跟劉亮程在第一章裏寫到的小狗狗——擁有一條活着很久的狗,有多不容易?確實非常得不容易,有一條活到很老的狗,不能太厲害,不能太膽小,也不能不近人,總之,必須得服從主人的意願。我家的小白有十多年狗齡,幾乎在我剛出生的時候,或是在我剛記事的時候就有了它,我非常喜愛它,它全身那一齊的白毛貼在我的腿邊摩擦,似乎那是它在向我問好,它那四條小短腿最爲明顯,每當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中,它總會搖搖晃晃擺動着屁股和尾巴,好像那一刻別提有多可愛呢。

在一個村莊中生活是一件很苦的事,是貧窮和落後,有漫天飛舞的黃沙,有滿地的泥濘。在生活這件事上,我很有同感,因爲,一般農村的孩子早當家,更別提我呢?我大約八歲的樣子,就已經會做一些家常菜,開始慢慢擔下家裏的責任,在小學的六年時光中,完飯後的洗碗環節,總是由我來擔任,我會在家裏打掃衛生,這些活又髒又累,肯定很多人沒做過,所以在村莊中生活着的,我和我媽還有在村中的人都活得很苦,但是我從來沒有因爲苦而放棄,而是更努力地學習。

在《一個人的村莊》中,多次提及村莊的美,第一集野地上的麥子,其中描寫的場景讓人很容易產生共鳴。麥子成熟的時候,那黃燦燦的一大片,還有那豐收時農民的喜悅和豐收搬運一條龍,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的村莊,豐收時,每塊田都有幾個人分工明確,簡直就像一-個訓練有素的軍隊。

“敬畏時間,敬畏生命,遵從自己的意願,做出最完美的自己!”是我現在想說的話,在整本書的最後一集,我其實已經懂了,作者村莊中的那塊田變得荒蕪,其實早已浸透在劉亮程的血肉裏。他描寫的故鄉,終究變成了一個人的村莊……

【教師簡評】閱讀是有期待的,裏面有一個“我”。語言文字的表達和故事本身,都可能是吸引眼球的地方。至少,我看到了一些獨特的體驗,這就夠了。


04 無言的父愛 (讀《致父親》有感)

文/ 703 王婷婷

在作家梁曉生眼裏,父親是一個嚴厲、苛刻又粗暴的人,心裏充滿着對父親的恐懼。在《致父親》一文中,梁曉生毫不掩飾自己的感受。

然而他的父親又很愛這個家庭,因而讓作者回憶起來五味雜陳。作者同情父親,也怨恨父親的專制。父親經常對子女粗暴打罵,也讓作者的“口喫”一直延續到中學,但畢竟,是父親一個人默默承載着這個家庭的生活重負。

《致父親》,在我看來,父與子的這種感情,既真實可信,又讓人動容。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父親。說真的,家裏有四個孩子,我的父親也不容易。

記得是一個冬天的夜晚,大雪紛紛揚揚地下着,房頂上、大樹上、地上都鋪着厚厚的一層雪。打開窗戶,寒風迎面撲來,臉頰都快凍住了……爸爸終於回來了,他下班回來了,頭髮上沾滿了雪的影子,睫毛上也一閃一閃的, 濃密的鬍鬚裏也摻和着,閃爍着,在漆黑的夜裏顯得格外的亮。

父親眉頭一皺,看看窗外,之後又陷入了思考。他又回過神來,走進廚房,開始做菜……他打包些菜,交待我在家裏照顧弟弟妹妹,便騎着電瓶車去給住院的母親送飯。

雪毫不知情地落在父親身上,看着他遠去的背影,消失在了茫茫大雪中,那一刻,我打心底敬佩他,感謝他。那一刻,我決定好好讀書。

夜深了,門外傳來了遲緩的腳步聲——聽得出來,那是父親的。我立刻從牀上起來,輕輕地推開了門縫——眼前的父親,滿臉的笑,激動、喜悅充斥着他的每一根神經,他興奮地擁抱了我們,嘴裏不停地說着什麼。在那個九月的夜晚,我們的家迎來了新成員。父親讓我們看手機裏熟睡了的小不點兒,他的喜悅,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一週後,母親出院了,爸爸讓我們爲弟弟辦一個“初生紀念日”。母親一進門,父親就抱過弟弟,還說“我來吧,你一定很累了,好好休息一下。”其實,在我看來,爸爸再怎麼嚴厲,在小弟弟面前是那麼得可親,弟弟爲我們的家庭增添了不少和樂呢!

是的,我的父親嚴厲又苛刻,同時也慈祥可親。他的嚴厲主要體現在我的學業上,他很注重我的學習,希望我以後有出息。

如梁曉聲的《致父親》,父愛無言,我敬重我的父親,我感謝他。

【教師簡評閱讀文章,自然會有個人情感的輸入,也延展到自己的身上來。因爲有了這樣的輸出,才構成了閱讀起碼的互動,而生活本身,更讓人引發思考。父愛無聲,小作者的感知是一種覺醒,更是一種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