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村莊

文 / 陳紅華

當一方水土觸及靈魂,所有的記錄,都是徒勞的。然而,追述與書寫的過程,卻充滿了樂趣和遐想。

01

後巖小村夏雨後,滔滔閒愁隨江流。

林霧青山水雲間,滿壟阡陌皆錦繡。

短蓑不怕雨,白鷺相爭飛。後溪河壩下,小片竹林和幾壟剪過的桑田外,是大片的水田祕境。三十多隻牛背鷺,齊刷刷地憩息在泥草潤澤的田埂上,正好落入了後巖村巡河員許鑫磊的視野,白鷺羣在這裏的停歇逗留,爲靜美的小村莊平添了不少生趣,讓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詩意的感慨。

良田四四方方,野鷺三五成行。

高歌鄉村共富,喜盼谷糧滿倉。

這批特殊的遊客,時而在水田上空振翅翱翔,盤旋鬥舞,時而俯身覓食,歡快戲水,恍若劃過了一道道潔白舒展的優美音符。綠色生態撲面而來的愜意,在曠野深處,靜靜地鋪陳開去,彌散在裊裊炊煙的村莊之上。

後巖,一個厚實剛氣的村名,它三面環水,背靠羣山,又面對着北上抗日先遣隊分水之戰的金紫山。一環溪壩,一陌村道,一架石橋,這個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浙江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如同一張拉滿的弓,以“未來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魄力,勇立潮頭。

後巖,在蒼穹之下,大野之上,清流之畔。

後溪出百歲坊,於上後巖處,遍地清流,氤氳出悠遠、空靈的意境。兩層闊大的堤壩,形成白花花的水勢,在溪流和山道邊肆意橫貫、傾瀉。山道邊的水流回返,濺起清澈的水花。與堤壩間排山倒海般的水流,迅速集結,奔湧而出。沖刷之下,水汽升騰,瞬間白霧瀰漫。

靜靜聆聽着這自然間最純粹最美妙的聲音,我感到了無與倫比的暢快——臨清流以洗心,老家的這一方水土,徹底洗滌了我的濁心。獨處的這一刻,在村莊的河流裏,我享受着自然帶來的清澈和奇妙。

後溪河壩,從百歲坊王家塢口,一直通往三槐村,似一輪圓月彎刀,把後巖村三面環水的輪廓,勾勒得分外清晰。我一直想從村頭到村尾走一遍,將自己整個的身心,在某個瞬間,和草木、泥土、莊稼及村莊定格。

“秀色可餐”,我的腦海裏跳出了這個成語。這個“秀”,不僅是指後巖村兩個“國”字號優秀的成績,它更是一個動詞,意爲“展示”,後巖村“優秀”但不“害羞”,這裏大門常開,時迎賓客。

在桐廬縣美麗鄉村建設的火熱畫卷裏,分水鎮後巖村無疑是一抹獨特的風景。後巖村以綠爲韻,森林覆蓋率達99%,無工廠企業,環境無污染。靠着精心維護和日常配合,村兩委與村民一同攜手共進,紮實開展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加上“美麗田園,生態水溝”打造對周邊農田環境的提升,讓後巖村在習總書記的科學論斷下“有臺可搭”,並迎來了村莊的美麗蝶變,也成爲向外界展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樣板。整體的清爽環境,一批又一批的外來參觀、考察人員不由地豎起大拇指,發出由衷地讚歎。

一個秀色的後巖,連同磚山的山色、三槐的水色、富源的紅色和日後怡華的香色,把分水鎮環天溪湖黨建聯盟的幾個村落,連片成色,讓人們看見,美麗鮮活的鄉土中國。

02

秋風穿過陌線,吹熟一片稻田。

一陣鄉愁縈繞,捎來谷香連綿。

後巖村委大樓前,瓜果大棚的兩側,田溪靜水流深;風牽着苞谷,金黃的稻穗在田野裏搖曳。我像老農民一樣注視着,相看兩不厭,稻子的黃,比油菜花還要深沉——“院士稻”熟了。袁隆平院士有一個“禾下乘涼夢”,從這裏走出去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鬍培松,有一個“稻香共富夢”。作爲土生土長的後巖人,他從內心裏想爲老家做點事情,希望通過技術支撐,爲鄉親們增加收入,也爲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示範區建設目標做出自己的貢獻。


以農爲根,近年來後巖村從普通種植轉投“院士米”種植。村黨支部書記沈柏潮告訴我,通過院士米、院士酒,讓村裏增收,也讓鄉親們有了致富路,後巖村也隨之蒸蒸日上。僅僅院士米一個產業,就能帶動100萬元的增收。現在啊,是我們村的金字招牌。以“院士米”產業爲核心,在鎮黨委的指導下,後巖村與周邊4個村共同成立了環天溪湖黨建聯盟,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最終實現了以“黨建+”帶動“產業+”的目標。他還調侃了一句:喝了院士酒再活九十九,吃了院士米不是院士也是博士。

有了胡培松院士的加持,讓後巖村在農業方面也“有話可說”。與此同時,後巖村又在打造一個“水稻科普館”,內容有沉浸式體驗館、水稻的歷史進程、胡培松院士介紹、VR體驗和學生體驗區等,小村莊,已然蛻化成蝶。


03

耕讀傳家百餘載,農夫子弟桑慄摘。

村史館裏有戲唱,民俗苑中創未來。

走進後巖村的村史館,一股質樸的農耕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幾十件承載歷史痕跡的老物件,彷彿把我們拉回了那個艱難中前行的歲月。時代的變遷與古老的智慧在這個村落裏找到了一種平衡。

十畝之間兮,桑者閒閒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後巖村是典型的江南村落,以種植水稻、桑樹、板栗爲主。村莊、炊煙,民風淳樸的家文化,芳華灼灼的桑蠶文化,孕育着這一方先民。

在寬大的鄉風民俗苑,一進門,就見“未來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響亮口號,彰顯着後巖人的作爲與魄力。從環境整治提升,到美麗鄉村建設,再到美麗經濟發展,後巖村已經順利地走到了第二步。讓美麗經濟有厚度,就一定要加強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再結合以文爲脈進行美麗經濟的發展。

以文爲脈,後巖村有自己的文化,把文明實踐活動中如六支志願服務小分隊、美麗人物評選、美家美德微積分等當作後巖村對外展示的開場白,重生舞龍舞獅隊、越劇團,讓後巖村在文化舞臺“有戲可唱”。

“鄉風民俗苑”主廳裏,“文明鄉村十個比”,後巖村“共美六清單”,孝悌文化,鄉賢文化和黨建引領等,塑造了全體村民的價值觀,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村兩委班子工作氛圍,也讓優良的傳統在這裏代代傳承。這股由村民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正推動着後巖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快速奔跑起來。

“我們後巖村雖是一個只有五百餘人的小村莊,卻培育出中國工程院院士、軍隊大校、省作協會員、醫學博士、工程師等多名高學歷人才,這和良好的村風民風、家風家訓激勵密不可分。”細數村莊輩出的能人賢士,沈書記不無驕傲地說。


夏日雨後,我一個人走過村莊。腳下的每一步,每一處停留的目光,都凝結着我的記憶與遐想。村莊如此靜謐,天空如此純淨,所有的美好都恣意鋪灑在後巖村的土地上。


注:此文獲“築富春山居 繪瀟灑桐廬”“千島湖源水杯”《我和桐廬的故事》徵文二等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