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習作 | 校園的秋

文 / 方錦依( 桐廬縣畢浦中學七3班 )

我喜歡秋天,大概是因爲它短暫且難得。也許下了場雨,颳了點風,它就悄然“歇業”了。

鄉村的秋,最喜歡來學校做客。九月開學季,褪去了夏的悶熱,也無須擔慮冬的冷寒,秋風乍起,一切顯得特別清爽,剛剛好的樣子。而我又恰好有緣來到了“美院”,這所杭州市美麗學校讓人嚮往已久。

“我來找你嘍!”我迫不及待地去尋找秋,在這裏,一刻也不想耽擱。

我穿過竹林間的小石板路。每走一步,腳下青黃的竹葉就“嗖嗖”作響。我擡頭仰望,只見一些漸漸枯黃的葉,在微醺的風中搖擺不定,過一會兒,就飄落了下來。而那些大片蔥綠的新竹葉,則在風中盡情地舞動。陽光從竹葉間一點一點地滲了進來,晶亮晶亮的,給竹林平添了幾分靜謐。

繞過小竹林,就是“瀟湘觀魚”了。這是“美院十景”之一,讀景區牌上的文字介紹,就頗有意趣。“千百竿翠竹,斑駁的苔痕,曲折的遊廊,與《紅樓夢》瀟湘館風物極似,故名之。錦鯉閒遊其間,欲躍龍門,寓意畢中學子潛心奮發,大有可爲。”

扶着石欄,隱約可見數十條錦鯉正歡遊其中,一方水塘之中,盪漾起陣陣的波紋。那些枯葉,在風中細碎地落了,漂浮於水面,成了錦鯉嬉戲的玩伴和喫食。石坎邊青苔點點,似乎也能讓人感覺到秋的氣息。

陽光從樹梢間透過,我在輕晃着的水邊蹲下,用手觸摸水面,沁涼沁涼的。“鯉魚跳龍門”的石墩就在眼前。身旁的兩株紅梅,枝葉蔥綠,像哨兵一樣守護着一方寶地,又似堅守“美院”的老師們。用鼻子嗅嗅樹葉子的氣息,用耳朵聆聽不時拂過的秋風,心如止水,又覺水光瀲灩。

我起身走在“求真大道”上,這是一條上坡的柏油路,有幾百米長,盡頭是一棵枝繁葉茂的榔樹,佇立在石坎之上,居高臨下,觀望着走動的師生們。道旁是幾十株桂花樹,高大的老槐、水杉,兩棵大枇杷樹和幾株橘子樹,更有不知名的小花,芳香了整個大道。我俯身下去,湊近了聞,四個字“清香撲鼻”。我又撿起兩片落葉,放在手心裏細細地瞧。樸素的枯黃中,那紋理,有筋有骨,脈絡清晰,好想在上面刻上幾個字……

我在校園裏悠哉遊哉地逛着,轉眼走到了“滿隴杏語”,“美院”又一處十景之一。九月的枝頭上,綴滿一串串的青果。不知道爲什麼,我總覺得銀杏是十分可愛的植物,一個枝頭上,數不過來的果子緊擁在一起,只待時日,又相繼鬆開,掉落,如同它們的葉子,由淺綠,漸次金黃,而後飄落。哈哈,坐在長木椅上的我,不覺恍然大悟:原來,銀杏纔是自然界中的藝術家啊!這時,恰有一片葉子從眼前緩緩飄落,如同一支獨一無二的華爾茲,簡直美不勝收。

才初秋呢,再耐心一點,當黃葉鋪滿石板路,在上面跳個舞,就好像和歡騰的葉兒隨風起舞,又是何等的詩意。

就快熄燈了,我站在窗前,想起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一句詩,“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淒涼。”如果把“重淒涼”改爲“還夢鄉”多好啊,那正是我此刻的心情呢。


【教師點評】

觀察與體驗,是寫作的起點。記錄行程,並不是“走馬觀花”,而是要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抓住景物的特點,以及個性化的體驗與思考,纔可能自然又真切地表達你的發現。

方錦依的嘗試,無疑是可喜的。她帶着一顆欣賞與歡喜的心,去捕捉眼前的景,通過描摹與想象,去感受瞬息間的校園的秋。在她的筆下,秋是靜謐的,也是悅動的;是清朗的,又是沉醉的。她的喜歡和愛,在腳下,在筆端,更在心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