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價值投資的祕密》有感

本輪疫情接近尾聲之即,我在“居家”期間讀的書《價值投資的祕密》也翻到了最後一頁。書的篇幅並不長,只有6.1萬字。

作者喬爾•格林布拉特,雖然年齡比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年輕得多,但投資業績卻一點兒不比他倆遜色。

他操盤的哥譚資本,從1985年成立到2005年,資產規模從700萬美元增加到8.3億美元,年均回報率高達40%,創造了華爾街的投資奇蹟。

相比前段時間讀得磕磕絆絆的《聰明的投資者》,《價值投資的祕密》讀起來明顯順溜多了,不僅文字通俗易懂,而且沒有那麼多複雜的公式、圖表。

在被前者折磨得懷疑人生之後,後者使我逐漸恢復了元氣,在找回自信的過程中,也重新體驗到閱讀的美好。

要不是我過於關心每天的疫情進展,消耗了不少注意力,早就提前把這本書讀完了。

畢竟書中很多與價值投資有關的知識都是我以前學習過的,而作者身爲實戰經驗豐富的價值投資者,和巴菲特的思想自然也是息息相通。

他的投資理念和巴菲特經常提到的“能力圈”、“安全邊際”、“市場先生”、“護城河”等價值投資思想完全一致。

作爲投資界的晚輩,他受巴菲特的影響很大,從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網站上下載了所有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而巴菲特“滾雪球”的概念則來自於他寫的《股市天才》一書。

作者對投資意義的看法也和芒格比較接近。後者認爲如果生活中唯一的成功是通過買賣股票來發財,那就是失敗的生活;成功的投資,只是小心謀劃、專注行事的生活方式的副產品。

作者則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課堂上坦言,並不認爲挑選股票挑得好,就對社會有多大貢獻。

他還進一步指出,“雖然有人認爲投資帶來了流動性,可以優化資本的分配,但實際上市場還是老樣子,還是經常會狂熱和無效。長期來看價值投資者也許有些作用,但市場缺少誰也無所謂”。

他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反思投資的意義,強調“投資是爲了賺錢,而人生不是”,並且建議他們“不要爲了錢去做投資”,還讓他們保證,“如果投資做得成功,要做些有意義的事”。

也許這也是他通過寫書來教普通人投資的意義所在。難怪書裏關於“術”的內容很少,大部分都是關於“道”的內容。

俗話說得好,“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於術”。在亂象叢生的投資領域,“道”更是遠比“術”重要。

一個人如果不注重“道”的積累,只滿足於學習和研究技術層面的東西,就很容易走火入魔,以致於在市場情緒的影響下,作出缺乏理智的投資決策。

我身邊那些資深股民就特別勤奮,每天花不少時間和精力研究K線圖,以爲自己可以預測未來的市場行情。他們中膽子大的還熱衷於研究股市中的槓桿原理,妄想“一夜暴富”。

但非常遺憾,我真沒見着一個靠炒股實現財富自由的,玩槓桿“暴窮”的倒有幾個,家裏房子賣了都不夠償還欠銀行的借款。

看着他們多年來不是“瞎忙活”,就是“白忙活”,我曾經一度以爲是股市“水深”,害他們被套路。

在讀過一些投資方面的經典書籍後,我逐漸意識到投資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貪婪和無知纔是導致他們在投資上走彎路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是連基本的生存門道都沒摸着,就義無反顧地跳進“股海”,沒被嗆死已是萬幸。

其實,這本書在開頭部分就揭示了價值投資的祕密,那就是“估算某些東西的價值,然後付更少的錢買下來”。

這個祕密可以說既不隱晦也不艱深,非常簡單樸素。和“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提出的“有安全邊際的投資”,完全是一回事。

但道理都懂,真正做到並不容易。作者在書中指出了我們在投資上所具有的先天不利因素——“我們實際上都是天生糟糕的投資者”,除了過於自信(具有“超強的自我意識”)以外,“人人都有一種羊羣精神,那就是待在羣體中會感到更加安全”。

我們就是那麼不靠譜,容易被“原始的情緒和糟糕的投資直覺”帶偏,“無論閱讀了多少投資行爲學的書籍,我們可能仍會繼續做出同樣錯誤的投資”。

但作者爲了鼓勵普通投資者,特別強調了個人投資者比大機構擁有更多的優勢,包括“不必回答客戶的問題”,“不必提供每日或者每月的業績數據”,以及“不必去擔心如何在競爭中生存下去”。

他還認爲“作爲個人投資者,我們有許多優勢來超越專業的投資人”,“關鍵是要有正確的原則和堅持在其中的品質”(引用格雷厄姆的話),並希望“所有的人有耐心獲得成功,有時間去享受成功”。

看完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那些能打敗市場的加權指數,而是作者對投資意義的探討,完全跳出了以利益爲導向的主流思想。也許這纔是他和芒格、巴菲特投資成功的終極祕密吧。

我又想起好幾年前,馮侖在自己主持的專題節目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心離錢越遠,錢離口袋越近”。

其實這世間真正有用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並且非常直白樸素,以致於很容易就被我們忽略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