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輩子,都在爲“認知閉環”買單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羣人爲了一塊金子而爭得頭破血流,但有個人只是默默撿起了旁邊的一塊鑽石,然後離開了。

結果,搶金子的人,非死即傷,那個拿走鑽石的人卻成了富翁。 

在現在的人看來,似乎很難理解他們的選擇,但事實卻是,自始至終,那些搶金子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還有比金子更值錢的東西。  

這是人與人之間差距被拉開的根本原因所在。認知,也是人與人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人這一輩子,都在爲“認知閉環”買單

01

認知閉環是什麼

心理學上有個“個人構念論”:

意思是一個人的認知,是由以往的見識、經歷、思維等形成的觀念。當往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景時,我們往往會以習慣作出判斷。

即一個人的行爲,受其自身認知能力的影響。

小學時,我有一個好到可以穿一條褲子,即使每晚睡在一起,還能徹夜聊天到天亮的朋友。

但上了初中之後,我們的未來規劃卻漸行漸遠。

她認爲學習無用,覺得不管念多少書,最後還是要出來工作,倒不如早點開始積累。所以初中就去唸了藝校,早早步入社會當了課外舞蹈教練;

而我則堅信學習改變命運,選擇繼續唸書,比她整整晚了7年才步入社會,開始我的第一份工作。

但現實是,哪怕我比她工作晚了那麼久,我的工資也在短時間內超越了她,並且在不久後逐漸拉開了差距。

而她知道這個消息後,卻只是陰陽怪氣我只是運氣太好。

所以之後的我們關係漸行漸遠,倒不是我目中無人,只是朋友是需要交換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很多關係的變淡,也不是因爲矛盾,而是認知差距。

正如下面這張圖:

你所看到的世界,不是取決於你的年齡、胖瘦,而是源於你所站的高度。

保持持久且良好的關係,一定是建立在認知層面對等的基礎上的。當兩個人的認知水平越拉越大,溝通就很難在一個頻道上,那麼關係的疏離也是必然。

02

認知層次,決定看世界的高度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好心規勸輟學的朋友,學點技能,讀點書,他們可能會反過來譏諷:讀書無用,最終還是打工;

你跟他們談努力,他跟你聊出身、聊運氣;

你跟他們說人生除了結婚生子,還有理想與追求,他們一臉鄙夷地反問,人如果不結婚,活着還有什麼意義?

到最後,你不禁納悶,究竟是他們故意擡槓、蓄意狡辯嗎? 還是自己的想法真的錯了?

其實都不是。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着女兒逛街,見見世面,回來後,要女兒畫一幅這天的所見所聞。

媽媽滿心期待地覺得女兒可能會畫出許多高樓大廈、琳琅滿目的商品以及車水馬龍。但女兒畫的卻是街上一條條的人腿。

所以你看,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由此產生的對世界的看法也千差萬別。

比如,你站在山腳下,你只能看到眼前的幾畝田地,可能一個大叔就擋住了你的視線;

當你站到半山腰,你就會發現剛纔擋在你視線的樹木,已經成爲了你腳下的光景;

而當你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所有的風景盡收眼底,此時,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擋你的視線。

人生在世,總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與固執,換個角度來說,又何嘗不是因爲你站的角度不夠高,所以想不通,看不透的事情才更多呢。

相反,如果你的認知水平越來越高,站的位置更高更遠,你會驚訝地發現曾經那些困惑你的事情,不過是過眼雲煙,曾經那些你執着的事情,也沒有什麼是絕對不變的。

但所有這一切都有個前提,就是你得承認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侷限的,你要有改變自己,不斷超越自己的勇氣,辯證地看待眼前的一切,並且通過不斷努力登上別人到不了的高度,看上別人看不到的風景,不爲孤芳自賞,只爲離人生更近一點。

03

突破“認知閉環”

《教父》中有句非常經典的臺詞: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不得不承認,在這個時代,認知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壁壘。

要破除認知壁壘,實現思維的躍遷,我們就必須跳出當下的環境,去站在更高更遠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大量且高質量的閱讀,不斷汲取新知識,讓思維保持活躍;要接觸更多優秀的人,取其長處來補足自己的短處。

人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遇到什麼樣的人。

認知越低,遇見的人越複雜,越固執;認知越高,遇見的人越簡單,越靈活。

願你從今天起,能遇到更優秀的人,見到更美的風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