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高手的3種思維模式

作者:艾菲

公衆號:艾菲的理想

介紹三種思維模式,幫你成爲厲害的人:

1、“甜蜜區”思維模式

2、“原則”思維模式

3、“-X”思維模式

01

“甜蜜區”思維模式

美國波士頓紅襪隊的擊球手泰德·威廉斯,被稱爲“史上最佳擊球手”,也是美國《體育新聞》雜誌評選的歷史上百位最佳運動員的第八位。他曾寫過一本書,名叫《擊打的科學》。

在這本書中,他向大家揭示了自己成功的祕密 - 高擊打率的祕訣:不是每個球都要打,而是隻打位於“甜蜜區”的球。正確擊打甜蜜區的球,忽略其他區域的,就能保持最好的成績。

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泰德·威廉斯先將整個棒球擊打區域區格成了77個小區域,並且找出了77個小區域中的最佳擊打區域,這就是他說的“甜蜜區”。然後,他秉持的做法就是:只有當球進入最佳區域的時候,他纔會揮棒擊打,如此一來就能保持0.4的擊打率。相反,他也統計過,如果非要去擊打位於最邊緣位置的球,擊打率就會下降到0.3或0.2以下。

所以,對於最佳區域之外的球,不論如何,泰德都不會揮棒擊打。這一策略聽起來似乎並不複雜,但實施起來卻頗爲困難。

因爲絕大部分棒球運動員都會追求全壘打,並以此贏得觀衆們的呼聲與最後的勝利。所以,對於總是不去揮棒的球員來說,那就是巨大的壓力,當球從身邊一次次飛過但卻不是“甜蜜區”的時候,他們放棄了擊球,也就等於是讓無數觀衆感到了失望。對於一個棒球手來說,不但要剋制對擊球以及全壘打的渴望,還得要接受觀衆們的冷嘲熱諷。但是,如果做到了就能獲得巨大的成功。

而這,正是巴菲特從泰德那裏學到的無價之寶。

巴菲特曾說:

“投資領域,我在一個永不停止的棒球場上,在這裏你能選擇最好的生意。我能看見1000多家公司,但是我沒有必要每個都看,甚至看50個都沒必要。我可以主動選擇自己想要打的球。投資這件事的祕訣,就是坐在那兒看着一次又一次的球飛過來,等待那個最佳的球出現在你的擊球區。”

爲什麼巴菲特能根據泰德的打球策略得出自己的投資策略?

因爲他看到了泰德打球策略背後的思維模型 - “甜蜜區”模型:要想成功,就要只做能力範圍內的事(即“甜蜜區”),把它做到最好,且這個能力範圍(即“甜蜜區”)是有一個明確邊界的。

於是,根據“甜蜜區”模型,巴菲特提出了“能力圈”這一理論去指導自己的投資行爲。

在他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這樣解釋道:“你不需要成爲每家公司的專家,甚至不需要很多……能力圈的大小不是關鍵,而瞭解它的邊界則至關重要。”

換句話說:要想成功,就做自己能力圈內的事,投資那些你真正瞭解和理解的好生意,並把它們做到最好,同時要了解自己能力圈的明確邊界。

同泰德堅持只打“甜蜜區”的球一樣,堅持“能力圈”模型的最大困難就在於:如何抵擋住爲了追逐更多利潤跨出能力圈的誘惑。

巴菲特雖然號稱股神,但卻有人統計過,從1955年至今60年來,他管理的資金雖有幾千億美金之多,然而買過的股票卻只有78個。

環顧四周,我們這些股民哪個不比巴菲特買的股票要多呢?

上世紀90年代後期,網絡高科技股大牛市,資本市場上表現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聯網類公司,從微軟到Google到蘋果再到BAT,但巴菲特卻一股也沒買,儘管這讓他在1999年盈利只有0.5%,而當年股市大漲卻爲21%。

可以說,巴菲特漏掉了近30年來最大的投資機會,但他其實就是在堅持他的能力圈原則。

巴菲特與比爾·蓋茨的關係非常好,但在過去很多年裏也沒有投資過微軟,因爲他認爲那是他能力圈外的事。

正是因爲將“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並要把它做到最好”這一思維模型從棒球場遷移運用到了投資領域,巴菲特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投資神話。

根據這個“甜蜜區”思維模型,泰德只打進入“甜蜜區”的球,其他時候均不揮杆;巴菲特則只投自己真正瞭解和理解的好公司,其它公司一律不睬。

他們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那麼,你又想爲自己設定怎樣的“甜蜜區”和“能力圈”呢?


02

“原則”思維模式

這種思維方式是從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奧而來,他最初是美國長島中產階級家庭的一個普通孩子,後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人。

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原則》這本書中,他跟我們闡述了自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原則,並按原則行事,從而獲得成功的故事。

不僅僅是瑞·達里奧,像寫出《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史蒂芬·柯維,其實也是“原則”這種思維模式的踐行者。 

他在書中寫的7個習慣,其實正是史蒂芬·柯維的7個重要人生原則。

關於原則,瑞達里奧是這樣說的:

“我一生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以原則爲基礎的生活方式,是它幫助我發現真相是什麼,並據此如何行動。原則是根本性的真理,它構成了行動的基礎。通過行動讓你實現生命中的願景,原則可以不斷的被應用於類似的情況,以幫助你實現目標。”

爲什麼?

因爲,每一天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紛至沓來的,必須作出反應的各種情況,假如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針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難以預料的事,孤立地作出反應,就好像是我們頭一次碰到這樣的事一樣。

但假如,我們把這些情況分成不同的類型,並確立處理不同類型情況的良好原則,那麼我們就能更快的做出更好的決策,並因此過上更好的生活。

那麼,原則是如何得到的?

每個人都要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的原則。

有時我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反思總結出原則,有時我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得出原則,有時我們從其他人比如從父母那裏接受原則,有時我們接受一整套的原則,例如宗教原則和法規框架等,因爲我們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標和性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性格的原則。

所以,瑞·達里奧的第1條原則就是:獨立思考並決定,一,你想要什麼?二,事實是什麼?三,面對事實,你如何實現自己的願望?

他說:

“我這一生犯了很多錯誤,也花了很多時間反省這些錯誤,在這個過程中我總結出自己的原則,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獨立的思考者,追求大膽的目標,我激動的在頭腦中設想要追求的東西,在追求的過程中我也經歷了一些痛苦的失敗,從中總結出了原則,以使我免於再犯同樣類型的錯誤。”

這就是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里奧的思維方式,按照一定的方法,構建出自己的原則,然後,按照這些原則去行事。


03

“-X” 思維模式

想要成功和幸福,就要避免錯誤和非理性。如果說前者是X,那麼後者就是-X。

那麼,錯誤和非理性的來源都有哪些呢?

粗心?考慮不周全?負面思維?經驗缺乏?還是能力有限?

都有可能,這裏首先要談的是錯誤和非理性的一個重要來源 - 由於心理習慣所產生的誤判,這也是被查理·芒格稱爲“誤判心理學”的內容。

誤判心理學研究的不是能讓人們成功、富有或更幸福的心理學;相反,它研究的是到底都有哪些心理反應會讓人們做出錯誤或非理性的判斷與決策。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要想避免非理智行爲,最好能對腦中的怪癖瞭然於胸,然後才能及時預防。” 因此,在《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中,他總結了25種導致判斷失靈的重要原因。

“避免不一致傾向”就是25種誤判心理學中的一個,而且極爲常見。它的意思是:人們討厭前後不一致,總想着要將前後協調起來、統一起來。

而當“避免不一致傾向”與“討厭不確定性傾向”結合起來的時候,就會產生非常可怕的結果,那就是:過早地做出決定但卻永不改變。

這也是爲什麼我們往往會浪費很多時間在小時候就已形成的錯誤觀念上,直到摔了很多個跟頭。

相反,如果能瞭解這25種可能導致錯誤判斷與決策的心理,我們就能意識到可能的認知陷阱,因此就能避免走到陷阱之上。

比如:愛,我們都渴望愛與被愛,所以很多時候,愛會比事實更重要,於是我們就會對自己愛的人的缺點熟視無睹,甚至不惜扭曲事實。

比如:討厭不確定性,我們都不喜歡處於懷疑和不確定的狀態中,所以總是想要立即作出決定,哪怕這個決定是毫無理智的。而且當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和困惑越大時,我們就越是急於擺脫不確定和懷疑。 

比如:一致性,我們都討厭前後不一致,所以總是想要把前後協調起來,這使得習慣至關重要。如果我們能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那將事半功倍,如果是壞的習慣,則會事倍功半。

比如:嫉妒,同事同學朋友之間有嫉妒,就連兄弟姐妹之間也有嫉妒,甚至陌生人之間都有嫉妒。所以巴菲特說:“推動世界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

比如:損失厭惡,我們厭惡確定的損失,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冒着巨大的風險來避免這種損失。

比如:尋找認同,我們受同伴的影響遠勝於家庭。在認同感的驅使下人們可以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


最後的話

以上三種思維方式曾給我帶來了不少啓發,希望對你也一樣。

共勉。


艾菲介紹:思考力領域深度研究者、課程研發者、作者、講者;《直擊本質》書作者;“樊登讀書”APP“高效思考力提升課”主理人。天賦優勢領域深度研究者、課程研發者、講者。國際教練協會(ICF)認證專業級教練(PCC);超過1300小時的CEO/高管教練&個人成長教練經驗。前美國財富500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艾菲的理想”公衆號創始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