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化的世界,不變的詩人尋美

  這個世界在不斷地變化,物隨時移。或是繁華盛世,或是動盪不安;或是含蓄內斂,或是開放包容。但它無論如何變化,都不會缺少美。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不懈地尋美、發現美的精神。從古至今,詩人總是那個孜孜不倦的探尋美的羣體。

  盛唐繁華,道不盡的雍容華貴、說不盡的恣意放情。它的美很多,因而有了謫仙李太白,但也正因爲有了李太白,盛唐的美才流傳千載,餘韻及今。“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便是盛唐的美,一種敢於斬碎險阻的勇氣,一種從頭再來的自信。“且放白鹿青崖間,需行即騎訪名山”、“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也是盛唐的美,一種恣意放情的美,一種灑脫任性的美。李白是這種美的發現者,更是這種美的踐行者,甚至可以說,少了李白,盛唐便少了一份灑脫。可見詩人對美的執着已不是追尋那麼簡單,甚至是去創造了。“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讀這樣的詩句,腥風血雨便瀰漫開來。彷彿又回到了盛唐,跟隨着凜凜鐵騎開疆闢土。這是一種血性美,一種豪氣美。詩人用直白而又富有殺機的話語將其展露無遺。

  盛唐的美是多樣的,但若是少了像李白這樣的詩人去探尋、去發現,它恐怕會成爲滄海遺珠,在歷史的角落蒙灰暗淡。

  盛唐若是意氣風發的話,那身處兩宋的詩人,又給他們自己的時代挖出了不一樣的美。宋不及唐的強盛,因而保守。所以便有了婉約的美。李清照有“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夜雨過後,次日清晨,花的孱弱、葉的盎然便呈現眼前。晏殊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寫花、寫雁,寫的是對流年易逝的感傷。蘇軾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內心的孤獨彷彿就化於了這寂靜的深夜。辛棄疾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志向未酬的悲壯,將出未出,鬱於心中,極盡婉約之美。只是婉約,兩宋的美是不夠精彩的。因而詩人又挖掘出了灑脫豪放、悲壯的美。邊疆多戰事?那便“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政治黑暗?那便“竹杖芒鞋輕勝馬,何妨吟嘯且徐行?”戰火四起,無力迴天?那便“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宋強敵環伺,惴惴不安三百年。可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詩人們依舊以他們那尋美的精神譜寫出了不一樣的宋朝文化。

時光再拉回東晉,萬千言語便不得不聚於一人—陶淵明。東晉和南宋類似,它們都偏安一隅,但東晉是個政治更爲黑暗時代。在這樣的年代,詩人陶淵明家徒四壁,溫飽尚存問題,他又是怎麼去追尋美的呢?既然世俗美有所缺乏,他便轉向了自然美。於是他歌頌田園生活,他說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說到“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發現了田園山水的美,同時他也依戀着田園山水。正因爲有了陶淵明,東晉的黑暗中才透露出了一絲靈動和清新!

  詩人是美的伯樂,是美的使者。他們發現美,把美帶給世界、帶給後人。無論時代的變遷,無論世界的變化,他們都一顆不斷尋美的心。

(學生例文寫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