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生活的一百封情書 NO.31

敲下這行標題的時候,自己都在想,對於生活,還有許多情話要對他講嗎?

早先我在確定這個選題的時候,是在我大學剛畢業,生活一片兵荒馬亂的時候。隨着我自己對生活的一點一點剖析,把自己一次次拆分得七零八落,心態也的確跟着不斷地打碎和不斷地重建,變得慢慢平和了下來。

而現在,當我的生活再一次陷入一種不可忽視的混亂當中時,我還能通過這樣的方式,再重構一個新的自己麼?我不得而知,卻也只能停駐在此刻,望着那些不知道通向何處的路,徘徊一會兒,然後再一次帶着僅存的一腔孤勇,繼續上路,渴望着邊走邊看,能夠遇見下一階段的,更好的自己。

這段時間沒怎麼讀書,隨意翻翻的,看了幾頁,也就失去了繼續閱讀下去的慾望。近來越來越容易回憶早先少年時,跟着老師的教學進度學習,雖然能夠跟得上節奏,卻遠談不上努力。

那時不喜歡英語課,經常在英語課上看一些課外書,看得入迷的時候,常常會忘記留一點精神聽老師說了什麼。記得某一次英語課,我正在讀霍達的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英語老師讓我站起來回答問題,她是先說了問題,才點我的名,我站起來一頭霧水地看了她一下,然後非常認真地回答道:“I'm sorry  ,I do not know .”她先是認真看了我一下,然後非常質疑的看了看我,用中文字正腔圓地告訴我,“我讓你讀一下課文的第二到三段,你不會讀嗎?”

因爲前面已經說了自己不知道,只能咬死說不會,如果改口說沒聽清她說的問題內容,那麼接下來就是我省了兩週零花錢買的《穆斯林的葬禮》,就要去英語我老師的書桌上待一個學期了。

我已經很久沒有像當年看穆斯林的葬禮時,那麼能夠沉下心來認真地讀完一本書了,不知是後來讀到的書情節不夠新穎,還是後來讀書的人再沒有年少時的心境。也許我是有答案的,只不過寫着這篇文章的人已經失去了承認自己不足的勇氣。

有人說,當一個人對周遭的世界失去好奇心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年輕的能力。可是在我看來,年輕的流逝,不僅僅在於漸行漸遠的好奇心,還有那慢慢變得遲鈍的感知力。

我好像已經很久沒有出現那種特別極端的情緒,無論是開懷的笑,還是抱着頭的哭。你知道嗎?我其實有時候覺得自己的思想就像一條被不斷拉扯的皮筋。在皮筋的兩端,有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人在不斷拉扯着,一個平和地覺無聊是世間所有普通人生活的常態,任何情緒的起伏最後都會變得平淡如水;一個偏執地覺得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應該有它的極致,愛就是徹底的愛,恨就是寫在臉上的恨,人就應該在那些情緒不斷地攀登與俯衝中找到愛恨都不打折的快感。我就在這兩種彼此衝突的認知裏面一點點消磨,任時間蹉跎,把自己變成一個漸漸失去偏見和個性的軀殼,我忘了我怎麼來,卻又只能硬着頭皮往下走。

從前讀《山月記》,中島敦寫了這樣一句話,“我生怕自己並非璞玉,故不敢多加雕琢;又不忍承認自己的平庸,甘心與瓦礫爲伍。”進退維谷的悲哀,自古本就並非我一人,卻偏偏只有我,生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卻只能與這個並粗糲的世界,短兵相接。

興許這個主題的文章承載了太多我生活的不如意,所以它註定只能滿是悲慼與無奈。下雨了,風也起來了,這一重夏季不約而至,我還行,就寫到這裏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