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女養育之養育路上的界限


  規則與自由是個共同體,規則之下才有自由。界限即是規則,規則亦是界限。工作中需要、交往中需要、生活中是如此。即便是家庭成員間也是如此。

大家的和平相處要有界限,一家人的和諧更是不能少界限,兄妹之間相處也要從小培養界限感。

  有界限是對對方的尊重,界限感也讓彼此感到安全。

疫情期間全家人24小時在一起生活的日子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和意識到界限的重要性,也有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學習如何尊重對方的界限以及樹立自己的界限。

  疫情期間一家人24在一個空間裏,工作的工作,學習的學習,玩耍的玩耍,沒有明確一些界限前,上網課的上不好課,學習的老是被打擾,工作的經常被打斷,玩的人也玩不開心。我們一起開會約定了區域的界限,後面的日子明顯好過了很多,整體看來是相安無事,可在一個家裏,大家還要生活,很多空間及物品又是共用,仍然還會偶爾有衝突。

比如:哥哥上網課的地方,有妹妹的書架,妹妹在哥哥上課時總是會進進出出,顯然也是有影響,哥哥選擇了將門關上,但妹妹認爲哥哥雖然在這個區域學習,但她去取自己東西也是她的權力,大家都沒有錯,可結果是大家都不愉快。

  經過他倆商量,達成一致,進房間取東西要敲門,妹妹開始老忘記,經過一段時間後,養成了習慣,只要看到哥哥將門關着的時候,她進去時在門口先敲一下門,然後問哥哥:“哥哥,我能進來嗎?我要取一下東西”,大多數哥哥都會說“進來拿”,偶爾哥哥會說等一會兒。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他們彼此有了這個意識。可能對於孩子來講,還並不懂得邊界這個詞的意思,但在行爲上他們感受到了有邊界與規則給彼此帶來的安全。

  界限與規則要被打破,怎麼辦?

  這學期剛開學,學校就要組織考試,兒子在考試前一天下午放學,給我電話,向我申請帶一位同學到家裏,原因這位同學因爲明天考試,今天想讓他給補習一下數學。而且他給我打電話也用的是這位同學的電話,那可想而知,同學就在他旁邊。而在我之前有過約定,帶同學到家是可以的,但必須提前給我們家長說,而且週末或放假時間纔可以。所以對於兒子此時的請求我是有些不滿意的,我問他的決定是什麼,他說他知道不合適,但同學一再要求補課,爲了明天的考試,他很想幫助他,但也知道打破媽媽的界限,所以此時打電話也很爲難。此時我聽到孩子這麼說,我答應了。

  等同學到家後,我近半小時纔回到家,接完老二,給他們買了晚餐,然後急匆匆去帶着老二上樂高課。

等晚上回家時,他主動找我道歉,意識到自己違返規定,感到自己今天越界了。

我也順便和他聊了聊我的想法。

“首先,媽媽周內的下午下班後很忙碌,又要接妹妹,偶爾還要送你倆上課,還要給你們準備晚餐,如果同學來家裏不能有充足的時間好好招待,會讓同學感到不被尊重;其次,突然讓同學來會打亂我們下班後的安排,影響家庭所有成員,對我們也不尊重。

但今天我之所以同意,因爲你告訴了同學想讓你幫助他,說明你平時善於幫助人,同學認可,其次同學在你旁邊,你本來就因爲超出媽媽的界限爲難了,如果我拒絕也會讓你更爲難,作爲媽媽,不想讓你這麼爲難,我這次同意,但不希望有下次。”

這次我沒有堅定的維護自己的界限,我想他能感到爲難已經意識到界限的存在,他能給我道歉也讓我相信他以後會更加尊重別人的界限。同時在那時那刻,孩子面對如此爲難的場面,一方面是與媽媽的關係,一方面是與同學的關係,他還沒有學會處理,他需要我們的支持與幫助,所以也是一次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愛與理解的機會。

界限雖然這次被打破了,但用愛與包容依然可以讓界限再次築起

界限,對他的認知可能我還不是很成熟和全面,界限一定要有,讓人安全和安心,更讓環境和諧。但界限是否能被打破,我不敢說,因爲我沒有做到堅守,但我也不認爲錯了,因爲我可以接受,並且結果也不差。

以上案例僅僅是與大家分享享受着界限帶來的安全,也時時要面對打破界限的挑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