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儿子什么是孤独

上预科的儿子来信说,宿舍里因疫情只来了三人。他与其中一个相处很好,另一个有些玩不一起,但是没有矛盾。现在常常是他一个人去上课或者是吃饭,他心里有些不舒服。

我和他父亲有些担心,我告诉他在与室友相处时,不迎和,不奉承,平和相处。

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方式涌入大城市,包括上大学的他们。他们揹着行囊,走在城市的大街上,看着身边路过的行人,行色匆匆,为着生活而奔波。而自己做为一个的外来者,在闯入这座陌生城市的那一刻,就成为一个孤独者。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人唯孤独,方为常态。

三毛曾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过份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下安。”

因为生命本就是一场孤独的跋涉,孤独或许有些冷清,但这并不可怕。有些时候,孤独是我们生命的礼物,只有孤独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知乎上曾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孤独?”

有人说,“是离家千里,走出人满为患的地铁站时,看到万家灯火,却没有一盏是为自己而亮的时候;是在咖啡店,第二杯半价却没人陪自己享用的时候;是在工作中满腹委屈,却无人倾诉的时候。”

从呱呱坠地,到年长成人,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免不了会有这样的感受:“身处闹市,但却感觉很孤独。”

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孤独它从不缺席。城市的生活节奏总是推着我们不断地前行,很多人渴望通过频繁的聚会,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狐独,于是,时常游走于一波又一波的酒足饭饱。

可当人群散去,孤独感倍加来袭,才恍惚明白看似周遭人来人往,身后实则空无一人,在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周旋辗转,其实根本不是在社交,而是在蹉跎生命。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写道:花开花落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所以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种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唐代最有孤独意识的诗人陈子昂,就曾写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因地心境坦荡之士,虽无人为伴,以孤独自诩,但不觉空虚寂寞。

少时不理解《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喜散不喜聚,人到中年方理解:“高质量的孤独,胜过低质量的随波逐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