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自我救贖一一《刀鋒》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既是英國二十世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紀英國小說界爲數不多的幾名雅俗共賞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生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著有四部重要的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刀鋒》和《尋歡作樂》。

長篇小說《刀鋒》創作於1944年,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爲背景,從美國、歐洲到印度,從巴黎、倫敦到芝加哥、紐約,從城市到海濱,從鄉村到煤礦,從上流社會到社會底層,描寫了整個世界的生活百態。

小說採用第一人稱,以“我”的視角,記述青年拉里對人生意義的漫長探索。拉里在參加空軍作戰時險些喪生,戰友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讓他倖免於難。戰爭結束之後,他一直爲此深感不安,覺得自己有必要去探求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以使他以後的生活能過得充實。

爲了尋找這些終極問題的答案,他放棄了與伊莎貝爾的婚姻,逃離了上層社會物慾橫流的生活開始自己漫長的讀書求知生活,沉浸於大學圖書館中,不亦樂乎,像印度哲人求知求道。同時,他盡己所能一次又一次救助了生活中痛苦的人們,幫助其擺脫精神和身體的疾苦。

因爲戰爭中的生命那般脆弱,脆弱到似乎可以隨意踐踏。這與拉里平日愛惜生命保護生命的理念有着強烈的衝突,以致於戰後,拉里對於生命產生迷惘情緒。

《奧義書》有言:“一把刀的鋒刃是很不容易跨過的,所以說得救之道是困難的。”我們常常執念於物質生活的利益得失,對於鋒刃的精神生活總是望而卻步。

拉里爲了追尋解脫之道,如同一個刀鋒般銳利的人,以銳意精進的姿態,不惜斬斷一切,捨棄了物慾、色慾和諸多本能的需求,去越過刀鋒。即使越過刀鋒之後,在刀的那一面,無人等候。

創作《刀鋒》時,毛姆已經七十多歲了。晚年的毛姆對於戰爭有了反思,在他看來,戰爭不只是冷酷,而是一種對欺騙的提示:它打碎了“人們曾經以爲是真實的一切”,使人們“從夢幻中醒來,開始反思到底真與假、善與惡之間有沒有距離”。

拉里的心靈救贖之路,也是毛姆的反思之路。他認爲,戰爭是人類自我中心過於膨脹的結果。規避戰爭的方法,是除去種種現實因素。擯棄以自我爲中心的強烈觀念和意識,而應該達到“無我”的境界,在精神與字宙的和諧相融、交流無阻中體味生命的無限。

毛姆以拉里這個不朽的文學形象,表現了對人之本質的認識:心靈中存在無數的慾念,是慾念構成了人們實踐的動力。而拯救人,首先需還心靈以平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