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家庭旅行?先过三个心理关

认识个旅行社的专车司机,他说最怕拉夫妻同行的旅客,经常走一路吵一路,自己不光要开车,当导游,还得同时调解家庭矛盾。又到休假旺季,帮大家先打个预防针哈!


筹划阶段:兴奋和理智的平衡游戏

要出去玩儿总是个开心事儿,真正成行前先回答四个问题:谁去?去哪儿?去多久?怎么去?

最重要的是人,参加人员基本决定后面三个答案。如果有比较小的孩子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那就需要选择相对近,各方面环境好的地方,而且考虑他们的的适应性,不能在外时间太长,还得挑选合适的交通工具。一天开十几个小时车,奔出去上千公里,年轻人大呼过瘾,对这些人可能就是受罪。

心理准备:

有取舍。    只是一次旅行,别妄想它承担太多的梦想,想去好多地方,希望让老人孩子都开心,等等等等……找准目标,专注投入,忌求全责备。

敢享受。    如果条件不成熟,很难周全,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期待。可以策划二人行,或者二人行加随后的短期全家游,甚至做回“独行侠”。总之,不攀扯他人,不自留遗憾。


漫漫行程:在开放的心态下灵活尽责

相对于日常生活,旅行中容易发生矛盾的最大原因是不确定性,可能定好的景点不能去了,因为缺个手续买不到门票,也可能半路车出故障要停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这时需要相互支持鼓励,集思广义想办法。

即使没有这些意外,人们也会因为过度劳累脾气变坏,或者在吃饭住店等小事儿上无法一致而争执。这时需要提前有分工,并量力而行安排行程,留有余裕。

心理准备:

拥抱意外之事。    出来就是找新鲜的,要不在家待著吹空调多好!把大大小小的意料之外当做上天的奖赏,不怨天尤人,随时准备调整计划。年终老板发个大红包,你还一定要追着人家要当月那点微薄的工资吗?

肯定同行之人。    能够一起出来,至少说明大家既有感情基础又有相同方向。这些基本条件在旅程中会转化为各种贡献,你会开车,我擅长聊天;你不讲究吃住,我能找到物美价廉的食宿。自己积极参与,同时不断发现同行者的努力,营造温馨喜乐的精神环境。


完美收官:用美的眼睛结束美好旅程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峰终效应”,指的是潜意识只能记住一项事物高峰和结束时段的体验。所以,虽然身体可能疲惫,心里有点不甘,还是要注意给整个旅行设计个好尾巴。

比如,回顾印象深刻的景观,热情称赞某位家人的出色表现,分享图片和感受给更多人,加深积极情感,等等。善于发现美,表达美,美好就能存在得更深更久。

心理准备:

克服惰性。    很多人觉得结束就结束了,还有的沉浸在假期完结的怨忿中,忽视刚刚完成的旅程,或者提前进入工作状态。这实际是一种懒惰。认真思考过往经历,充分回味特殊体验,才算真正珍惜某段时光,并在其中大有所获。

积极思维。    旅行与日常生活大不同,这是它吸引我们的地方,也是可以借此修炼自己的机会。欣赏美好的风景,感恩奉献的家人,让小麻烦和小挫折成为下次旅程顺利的台阶。你会成为最好的旅伴,自己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旅行中成为更好的样子!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愿大家日常生活中也能在这些心理关隘中悉心修行,完成丰富多彩的生命之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