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同學已逝,我們談談另一件重要的事

作爲專業人士,我很悲哀地注意到:總是由一個生命的消逝才能喚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視,之後漸漸熱情減退,直到又一場悲劇掀起另一場全民關注。

現在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這位同學的生活都無法重來,我想聊聊更常見也更被忽視的現象:非自殺性自傷,如果注意到了還能有機會做點事。

“非自殺型自我傷害”(nonsuicidalself-injury, NSSI) ,指沒有自殺意圖的蓄意傷害自己身體的行爲。

這是一種非常讓人難以理解的做法。生理學上的解釋是,同一部分腦區既掌管普通消極情緒又處理疼痛引起的消極情緒,所以,當肉體的疼痛消除,精神上的憋悶不快也隨之而去了。因此有些人會用這種方式應對自己體驗到的極端困境。


關於非自殺性自傷,每個人都應該瞭解以下內容。

現狀及危害

一項系統綜述顯示,NSSI在青少年及年輕成人中最爲常見,12-16歲是高峯期。NSSI在青少年中的發生比例爲7.5%-46.5%,在大學生中爲38.9%,在成人中爲4%-23%。

反覆發生自傷行爲的青少年,未來的自殺風險數倍於他人,而且在多次自傷的過程中也可能造成意外死亡。同時,這種行爲可能會上癮,無法停止。

影響因素和行爲動機

研究表明,促發自傷的因素包括自身特點和社會環境兩方面。

就個人而言,情緒管理困難,對自身形體不滿,低自尊的人更容易產生自傷行爲;從外部因素看,嚴重的家庭矛盾,不良的同伴關係,以及特殊羣體的影響,也會誘發青少年的相關行爲。

無論是否成年,目前報告最多的自傷動機是應對痛苦及對他人施加影響。比如,通過對身體疼痛的控制緩解精神痛苦,用這種方式滿足尋求溝通的願望。其他還有自我懲罰,懲罰他人,尋找感官刺激等原因。


親人可以做的事

我非常難過地發現,在工作中很少遇到自傷者是在第一次發生時就來求助的。有的是自己想扛一扛,困難過去也許就好了,後來越來越嚴重;有的是不想被別人知道,直到傷痕多得藏不住了被家人帶來;最可悲的是有的父母看到了,但是不理解不重視,一直拖延,直到產生了其他更大的麻煩。所以,請注意:

1.關注身邊那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他的某一點。

2.相信極端的外部表現背後一定有無法言說的內心極端體驗。

3.如果不理解,也請不要指責,觀察和傾聽是所有幫助的第一步。

4.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允許自己有恐懼,但不要迅速傳遞給當事人。

記住:不是每件事你都能搞得定,需要的時候,請儘早求助專業人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