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吧!上一份假期閱讀書單

假期讀書,我更愛自由自在。我愛讀哪一類,就讀哪一類。讀書時,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無關係。以下是這個假期的閱讀書單,各位看官若有好書推薦,可隨時留言,交換書單,知識共享,讀書萬歲!

1.《鮑鵬山新批水滸傳》

《水滸傳》咱不陌生,從小人書讀到白話文。但是我們的閱讀還是習慣停留在淺層次上。這本書,可以撬動我們的深度思維。PS:鮑鵬山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看題目像標題黨,但讀起來真是不服不行。

2.《東坡志林》

觀目錄,選擇性讀,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略過。爲麼?東坡灑脫,讀東坡的我們也該如此。

3.《莫礪鋒講唐詩》

理論性強,《論唐詩意象的密度》一篇,可以深入讀反覆讀,遷移讀筆記讀。不能邊讀邊思者,可迴避。

4.《明清瓷粹》

高清老大圖,瓷粹即精品大全。飯後消遣,午睡後遊離,都能讀。

5.《在細雨中呼喊》

讀餘華的文字,總能讀出一種悲憫。敘事結構與細節刻畫,總有一個地方讓人流淚,讓人震顫,讓人深思,讓人上癮……

再推薦《兄弟》和《文城》。

6.《海錯圖筆記》(1-3)

聶璜,清代人,海洋生物超級粉絲兒。

《海錯圖》就是聶璜寫的一本海洋生物圖志。書中記錄了他數年考察所見的海洋生物336種。

張辰亮,人稱“無窮小亮”,資深“博物達人”,頭號“海錯粉兒”。三本考證筆記,共74篇。

考證,意味着有肯定有否定,有質疑有補充。書中,小亮哥用大量實地拍攝的圖片和不同時期的文獻資料,採訪詢問了相關專家學者來論證聶璜考察的某種海洋生物的叫法、外形及習性。考證的過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刺激與趣味堪比“考古”。

當然,優秀的考證要有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勇於嘗試探索的科學情神,更要有考證者對於前人考證結果和精神魅力的致敬。張辰亮和聶璜,兩個不同時代海洋生物達人的隔空碰撞,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致敬和傳承。

考證舌鰨時,小亮哥說:“雖然聶璜的考證結果不夠完美,但我依然對他充滿敬意。從他求索的過程能看出,‘一魚一目,不比不行’的論斷,在當時的文化環境裏實在太權威了,連聶璜敬重的海鮮達人都深信不疑,漁民都不敢否認。而聶璜一直堅持實證,他觀察標本、採訪漁民,批判性地研究漁民的話,畫都畫完了,還抓住一切機會詢問。”

小亮哥還說:“考證《海錯圖》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中國古代的博物學記載充斥着太多的人云亦云,你抄我的,我抄他的,抄到最後,假的也成了真的,誰都懶得親自實證一番。聶璜卻時時閃現出獨立思考的光芒,不但親臨野外觀察實物,還屢屢對古書記載做出清醒的質疑。這種可愛的較真,是《海錯圖》的珍貴之處。”

7.《植物進化的故事》

以前,總喜歡讀點植物的故事。但這本書與衆不同,講的是植物“進化”的故事。

“進化”就代表着有成長,有優勝劣汰和適者生存。

自然界是一個巨大的祕密寶盒,人類的解密步伐從未停止。這本充滿着奧祕和智慧的科普書,將植物之間,植物與其他生物之間以及植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50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娓娓道來。

這裏,有科學知識的揭示,更有科學精神的普及。

植物愛好者必讀,好奇心分子必讀,熱愛生活人可讀,文學愛好者可讀。除了科學性,這本書的文學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足以讓人流連忘返。

且看幾個題目——

《自然旋轉的舞臺》《萌寵竟成惡魔》《猴面蘭的憂傷》《金合歡樹上的烽火臺》

是不是特想看看都寫了啥吧!

再讀幾個植物中蘊含的小哲理。

豇豆苗告訴我們:自由是相對的,世間萬物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由。

橡子果告訴我們:協作關係,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蒼耳告訴我們:造物主是公平的,他爲你關上一扇門,也會爲你打開一扇窗。

……

8.《了不起的文明現場》

十個考古現場,十位考古隊長,有圖有真相。

難忘南海Ⅰ號,從0到1,最了不起。

9.《如果國寶會說話》(1-2)

之前專門推薦過,不再贅述。

10.《博物館裏的大唐之美》

之前我很少看關於名畫的國寶,這次猛補了不少知識點。

11.《天下之中的文明記憶——河南博物院》

配圖精美,引發了我的思考,帶動了我掃除了《說文解字》上厚厚的灰。常識補充細緻豐富。

12.《中國文物小叢書:玉器》

小書不厚,玉器入門,打破不懂裝懂。專業知識很系統,很具體,就是圖少。

13.《古物之美》

作家沈從文轉型文物研究者後的一些代表篇目,嚴謹求真,比較難讀。文字配圖不足,需要發揮想象。

14.《幽微的人性》

訪談性文字,專業性術語很多。

當然,作爲讀者,我們應該允許自己與專家有不同的觀點。這也並不影響我們對專家的崇拜。

15.《那時味道》

昨晚剛讀完。

晚上看着窗外的車水馬龍,噼裏啪啦,兩個小時的《那時味道》,讀讀親切的文登話,品品親切的文登味兒。那時味道里有抹不掉的童年記憶和鄉情。不知怎的,竟然覺得窗外的雨有點像陝北年輕的後生,把安塞腰鼓打得忘情熱烈。配合讀着淳厚朴實的文字,有種說不出的和諧。後生腳下站立的是家鄉的黃土大地,邵大姐筆下的又何嘗不是那忘不了、化不開的鄉情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