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互聯】從“漆”字說開去

“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夜色中,我鼓足勇氣,獨自回家。”類似這樣的句子,語文老師再熟悉不過了。可是,形容夜的黑,爲什麼要用“漆黑”,而不是“油黑”“鐵黑”呢?這就要從“漆”字本身說起。

“漆”字最早被寫作“桼”。“桼”由三部分構成。其中,“木”表示的是樹木,但“人”“水”可不能單純理解爲人打水或人在水中。“桼”是象形字,“人”不是指某個人,而是形象表現了在樹上割出的口子;“水”則是割口流出來的液體。《說文解字》中說,“桼”乃木汁。但不是所有的樹割開都有木汁,這裏的“木”指的是漆樹,其中的白色乳液可用作塗料,一般叫做生漆。

據考證,“漆”在古代原是水名。《說文解字》中也說,漆,水也。後來,“漆”被人們借用,指從漆樹中獲得的塗料,意思沿用至今。

那麼,“漆”與黑又是怎麼攀上親戚的呢?這就不得不提“漆”的功用。“漆”具有裝飾性,天然的漆液塗在器物表面,乾燥硬化後一般會形成黑色的硬膜,所以“漆”自然與黑配對,來形容非常黑的樣子了。

一個小小的“漆”字,蘊含的學問可不止這些。

漆是塗料,人們塗在器物上,這種器物就是漆器。河姆渡遺址中發掘出的這隻朱漆木碗把我國使用生漆的歷史提早到了7000年前。由此進一步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國家。


《韓非子》中記載的“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表明漆有黑色和硃紅色。硃紅色的礦物質顏料就是丹砂。沒錯,就是陳涉“乃丹書魚腹”中的丹砂。丹砂與生漆調和以後,紅色的漆閃亮登場。紅與黑的顏色碰撞,使沉穩莊重的漆器平添了幾分活潑與生動。儘管後來智慧的匠人還用不同礦料調成了各種顏色的漆,但紅黑的顏色搭配仍是人們心中永恆的C位。

審美高級的漆器,除了配色和諧,還要造型美觀。下圖的剔黑牡丹紋鏡奩,用到了剔黑和剔犀兩種技法。簡單來說,剔黑是用黑漆堆積,然後剔刻花紋;剔犀是用兩三種色漆在器物上逐層積累,有厚度後再剔出各種花紋。兩種技法強強聯手,牡丹紋深入淺出,立體生動,真有種裸眼3D的效果。

可以想象,宋代的古典女子拿起它,心是多麼地舒展愉悅。一個小小的鏡奩,照見的不僅僅是人的容顏,更是一種追求極致美的匠人精神。匠人對美的極致追求賦予了鏡奩更多的內涵:發現美、創造美、呵護美、傳遞美……作爲觀者的我們,行走在美中,感受美,親近美;沉浸在美中,欣賞美,思考美。這又何嘗不是在上一堂生動的美術鑑賞課啊!

“漆”與語言文字有關,與歷史有關,與美有關。“漆”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生漆附着力強,可充當膠水,是啊,“如膠似漆”。生漆的耐久性好,防水耐酸耐腐蝕,可作爲絕緣材料用於電器加工。生漆還是一味中藥,可止血驅蟲……

相信中學生看到這些,十有八九會說,哇!我們化學課講過。哇!我們物理課也提到過。

從“漆”字說開去,“漆”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美學價值、生活智慧不是幾百字能講完的,也不是讀過幾本書就能完全瞭解的。於我而言,在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從而獲得一個甚至多個啓發,就是最快樂的事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