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邊界

九月,是折磨人的九月,更是磨鍊人的九月。天福山、老舍、李世民,毫無關聯的三者,卻讓我明白自己“無知的邊界”有多大。

比如天福山,我去過紀念館、博物館,留痕的只有理琪、於得水等。借過不少書籍資料,真正下筆時,思緒卻“剪不斷,理還亂”。後來去常老師辦公室,請教她可以深度挖掘的人和事,她說:“去查查王新民吧,他的名字是理琪起的。‘新民’二字蘊含着一份對新社會、新生活的期待。”一語點醒,新與舊的構思在我腦海裏有了最初的模樣。面對大量的資料,有取有舍,守正創新,卻不容易。好點子的誕生,淵博的學識、大量的積累、敏銳的洞察、大膽的嘗試,缺一不可。

常老師的指點,讓我第一次覺得一句話的力量是多麼強大。無知的我,有點兒喜歡上“邊界”這個詞兒了。

九月份閱讀,除了讀紅色經典外,還根據課的內容讀了不少與老舍、李世民有關的書和資料。

雖然有了之前的磨課經驗,但在某些環節的設計和處理上,我仍有很多疑惑。邢大師和遠娥姐怎麼總能發現“擱擱楞楞”的地方?萍姐怎麼做到課堂語言該大氣大氣,該柔情柔情?榮芳姐又是怎麼想出吸睛亮眼的板書?……

每一次跟進磨課,都在不斷解答着那些疑惑。

持續學習,持續積累,持續思考。

深度學習,深度積累,深度思考。

磨課,既有看得見的實力,也有看不見的努力。“持續”和“深度”是兩把打開難題之門的鑰匙,有了它們,難解將變得易解。

磨課,總會有深深的挫敗感。也正是有了挫敗感,我才知道自己無知的邊界有多大。磨課,也會伴隨着快樂感,因爲“無知的邊界”,所以纔有了深耕探索,纔會撬動思維的深度碰撞,才能實現小突破、大飛躍。“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無知的邊界越大,知識的半徑就越長,收穫和體驗就越多。

十月的第一天,我決定,要好好和無知的邊界相處。

因爲無知的邊界,我越來越愛這個可以探索無限可能的世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