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就是一個答案而已

今天跟華夏思源的工作人員諮詢楊發輝老師的課,詢問了一個很敏感的話題:“如果地面課因爲口罩原因轉爲網絡課,平臺有怎樣的應對措施呢?”

這個問題我首先跟班主任聯繫,班主任剛開始說沒有地面補課機會,但後來告訴我落實一下,回覆是第五期可以有補課機會。我問是不是隻有第五期纔有補課機會?對方回答含糊,我大致明白了。於是就有了下面的對話:

結果客服人員親自跟我溝通,東扯西扯,就是到不了重點。其實我就是要詢問一個答案:因爲口罩原因導致第四期無法上地面課的話,是不是隻能第五期可以補?

就這一個答案,溝通了二十多分鐘我才明白,答案就是“是的”,第五期如果也是因爲口罩原因不能補的話,第六期就不能補了。

這個答案是我自己最後總結出來的,然後跟對方覈對,對方說是的。這個過程很明顯聽出來他的焦躁和抱怨,還有表達了對我問這個問題的不滿,因爲他感覺到了不信任。

電話掛斷,我長吁一口氣,幸虧我學心理學,這個過程升起的好幾次情緒都被我監控到,然後非常有效地把話題拉到主題上來。我要的,無非就是一個明確的答案,其他的解讀,比如不信任 比如他們覺得我要讓他們做出承諾,比如是因爲朋友介紹,比如後面的不可預料情況,在我看來都是廢話,無需引申,也無需解釋,更無需賦予別的意義,其實就是三兩句可以解決的事情。

比如:

我:請問,如果因爲口罩原因導致老師的地面課不能上而只能上網課,主辦方以後還讓不讓上地面課?

答:讓上,但只能上第五期的。

問:如果第五期的口罩原因還沒有過去的話,怎麼辦?

答:這種情況就很遺憾了,只能自認倒黴了,因爲第五期的學員,纔可以上第六期。我也要保證後面學員的學習效果。

是不是很簡單的對話?娘來,咋就那麼複雜了?

我仔細想了想,覺得報名這個事,還是不能着急。

這兩天也關注了其他幾個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再一次審視自己內心的需求,感覺好像有些東西太倉促也不行。因爲之前在時間和專業技能上,走了一些彎路,我知道這次選擇對我下面的職業發展方向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至於影響怎樣,不得而知,需要時間去驗證。

這兩天仔細詢問一下我感興趣的另外一個課程,再做打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