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我對富養的誤解

從小就聽說一句話“三代出貴族”,我認爲是財富需要積累三代以上才能稱得上是貴族。而李雪老師卻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它其實是指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經歷三代以上才能轉變,不是指實際的財富,而是指對待金錢的態度,直接決定孩子將來能否豐盛。

父母在花錢的時候,強調的是掙錢的辛苦,而非生活的美好;
父母在工作的時候,強調的是工作的艱辛,而非收穫的成就;
父母在學習的時候,強調的是分數的高低,而非知識的寬廣;
……
那麼孩子收穫的必然是沉重和匱乏感,而非富足與美好。

由此,我聯想到自己,一直以來我解釋不清爲什麼恐懼財富。今天我有了一點小小的啓示,也許正是父母從小傳遞給我的是“賺錢不容易”“工作很辛苦”,而我下意識地不想辛苦,看到金錢彷彿就預感到“痛苦”“難受”。

可我的老公卻不一樣,他從小是農村長大的,我相較於他算是“富養”。他從小餓肚子,喫地瓜稀飯喫到怕,經歷過我不曾體會過的貧苦生活。但他卻沒有像我這樣的匱乏感,對金錢的態度不像印象中的農村小夥那般吝嗇,對生活也是積極向上。

後來我與他討論才知道,雖然他的父母沒有文化、沒有錢,但也重來沒管他。因爲他的父母知道,他們的能力和條件一般,其他的只能靠小孩子自己,給於我老公極大的自由度。雖然家裏不富足,但老公的精神領域是寬廣與自由的。

而我的父母雖然在物質上相較於我公婆是富足的,但卻在每一次的給予裏告之賺錢的不易與辛苦,就怕我迷失在金錢的誘惑中。不時地強調着“粒粒皆辛苦”“珍惜,不浪費”……但卻重未告訴我,你值得擁有一切美好的東西。


由於可見,富養指的並非是物質上的豐盛,而是指精神上的寬廣。可以誠實地迴應孩子的需求,但不要否定TA的欲求。正如李雪老師所說:可以不滿足,但不必評判慾望,孩子自己會形成慾望和實現之間的關聯。對於孩子來說,快樂不在於價格標籤,而在於被父母充分看見和迴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