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相處如何才能越來越親近?就看能不能避開這兩個“忌諱”

寵愛媳婦的丈夫,一輩子堅持爲媳婦做一件事,沒想到苦了媳婦一輩子。

01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寵愛媳婦的丈夫,他特別喜歡喫魚頭,結婚後,他想媳婦是自己的寶,要把好喫的都留給媳婦喫,於是,家裏每次喫魚,他都把自己最喜歡喫的魚頭夾到媳婦的碗裏,還笑咪咪地說,“媳婦,給你,最好喫的魚頭。”,自己卻是連一個也捨不得喫,每次自己只吃不喜歡喫的魚肉。

日子一過就是幾十年,老公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最喜歡喫的魚頭都夾給媳婦喫,媳婦的心裏是啥滋味呢?老公沒問,媳婦也沒說。

有一次,媳婦病得很重,丈夫精心做了魚,聞了下魚頭,滿意地把魚頭夾給媳婦,媳婦卻沒喫,她望着自己的丈夫說:“老公,我心裏很苦惱,一直有個願望,你能答應嗎?”

“什麼願望了,我都答應你”,丈夫心疼地說。

“我想喫魚肉,我最喜歡喫魚肉了,你能讓我喫一次魚肉嗎?”

老公瞬間石化了,他說:“我最喜歡喫魚頭,以爲魚頭也是你最愛喫的,沒想到你不喜歡喫,苦了一輩子……”


02

這個故事,讓我們醒悟,家人相處想要越來越親迎,不能犯這“兩個忌諱”,否則累了自己傷了家人。


一忌,自以爲是,以己度人。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尤其是認爲孩子不懂,認爲自己都是爲孩子好,讓孩子只專心學習,啥家務也不讓孩子做,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自己認爲做家務又累又分心,從不問孩子不做家務就高興嗎?


貓咪喜歡喫魚,兔子喜歡喫白菜蘿蔔,如果換一下,雙方都痛苦,說不準還會發生魚刺卡在兔子喉嚨的致命危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不是對方,怎麼知道對方真正的喜歡和快樂呢?

老祖宗留下做人信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我們看到自以爲是,以己度人也是害人的,很多時候,要做到“己所欲也要勿施於人”。


二忌包辦,做決定行動前不溝通。


替孩子包辦,在自以爲有能力的家長身上,體現的尤爲明顯。有的家庭,孩子填高考志願,最忙最操心的是家長,啥因素都分析了,就是沒問孩子喜歡做什麼,喜歡啥專業。這樣子,做爲當事人的孩子沒自主權,讀書能動力強嗎?


受經歷等條件的制約,每個人的視角都有盲點。家長也一樣有盲點。


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只能“見識”到自己感受到的模樣。


孫子兵法說,打仗要有的放矢。人和人相處也要知己知彼。家人相處也應知己知彼。


《道德經》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要真正瞭解別人,就要多聽多看,聽其言觀其行,聽人說,是消除盲點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家長特別要注意傾聽孩子心聲。


教員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然更沒有決策權、行動權。


要看透一件複雜事情的真相,就要通過調查研究與多方面“溝通”。


願我們生活中不“犯忌”,家人之間越來越親近,所求所願皆可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