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本來我打算今年多看一些國內的文學作品,沒想到連着讀了好幾本國外的作品,有點諷刺啊!

按照慣例,我來寫一寫讀書後的感受。

【追風箏的人】作者是卡得勒•胡賽尼,一位美國作家,該書他的處女作,也是三部曲之一。

本書講述了一位阿富汗富商之子阿米爾和其僱傭兒子哈桑互相羈絆的一生,表達了對種族歧視和等級制度的思考,也對善良、正義的追求。

“追風箏的人”有兩位,哈桑和阿米爾。哈桑當“追風箏的人”之時,阿米爾在放風箏,贏得比賽後,哈桑跑去追風箏,遇到了阿賽夫,被後者強暴了。

阿米爾當“追風箏的人”時候,是美國工作生活,當時他收養了哈桑的兒子,因爲哈桑的兒子也被阿塞夫強姦,導致性格內向。阿米爾想通過陪他放風箏,讓他走出陰霾,當風箏斷了線,阿米爾開心地奔跑着,往風箏落下的方向追去。

這是一個“傳承”,從哈桑到阿米爾,二者還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也是不步入中年之後才知道的,所以說,哈桑的兒子還是阿米爾的侄子。

本書的確是一個好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節奏快慢適當,很喜歡阿米爾和哈桑小時候的故事,不僅感嘆二人純真的友誼,也見識到了沒有戰爭前的阿富汗繁榮穩定,人民生活安定富足。這對於我來說,都渴望去了解。

看過許多書籍後,我有時候會有一種“見聞色”的預知能力。在阿塞夫圍堵阿米爾和哈桑,想要收取過路費時,我就遇見到這個人將是本書的“壞人”,情節高潮的部分將會與此人相關。

沒想到,後面的故事兩次高潮,就是阿塞夫引起的,一次是哈桑獨自去追風箏,遇到了阿塞夫,後者對哈桑實施了強暴;一次是阿米爾去戰亂的阿富汗,想要帶走哈桑的兒子,沒想到阿塞夫成爲了塔利班的一個小頭目,利用自己的權利買到了哈桑的兒子,並對後者進行了性虐待。

因爲情節高潮迭起,所以這故事讀起來非常吸引人。但是,故事本身也能引發一些思考,比如種族平等,友情,親情,反戰和社會文化。

但是,有一點我覺得需要注意,本書有意淡化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影響,卻在加強俄羅斯、塔利班對戰爭的影響,經過時間的證明,所有戰爭都對阿富汗有巨大的破壞,造成了人民妻離子散,背井離鄉的生活困境。曾經富有安穩點阿富汗,再也回不去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