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演義》——精彩不落幕


讀完全書,讀完這有點人走茶涼的結尾。

現在的心情,沒有初讀時看桃園三結義的美好憧憬,也沒有讀意正濃時觀三國領袖明爭暗奪的大開眼界。細細回味,曲終人散的感覺並不是在這最後一回纔有的,早在孔明逝去時,就散不去了。

我想每一本書就如同每一個人的一生,你不去打開它之前看到的僅是封面。而當你打開它,將經歷艱澀難懂到慢慢習慣作者的表達方式,真的走入這本書的世界裏,去體會去感受,去一起認識書中出現的所有。我想到了最後,即便是一個不好的結局,也並不妨礙這個人的本身,也並不妨礙這本書的本身。

《三國演義》,就是這樣一本好書。與其感慨結局,不如來回憶精彩!


看三國之風雲人物


孔明,三國中最佩服的人。他有情有義更有智有謀,在蜀營中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猶記得他對張飛的可愛應對,對黃忠的適時激將法,他的包容體現在始終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作爲軍師,孔明願意出江湖的前提是劉備一定要信任他,從一開始他要的就有別於其他軍師。事實上,孔明也值得劉備信任,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多少後人深深感動。


關羽,三國中最忠義的人。關羽投降曹操時提出三大約定,這是關羽的權宜之計,也是他的最後底線。最終他憑藉着自身能力和忠義形象,讓不可一世的曹操都願意爲他讓步。

一個始終重情重義的人,一個剛毅的直男,能在現實和理想間學着彈性處理,真是了不得。只可惜關羽最後還是因爲自身的傲氣所傷所亡。


曹操,應該講他是一個厲害的人吧。但厲害到底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呢,他的抱負是一場深刻還是一場辜負呢。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爲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他的詩,寫得真好。


三國值得寫的人很多很多,而現在腦海裏最先浮起的,是這麼三個人。


看三國之陰謀陽謀


空城計。孔明不費一兵一卒,用心理戰智退十萬大兵,真是奇計啊。最厲害的計謀往往是最簡單的,這一戰沒有傷亡沒有衝突,一切柔和地化解於無聲中。

孔明彈的究竟是什麼曲,司馬懿腦海裏來回了多少遍。孔明考慮自身“得”的同時,從來不忘將對方的“得”放在心上。傳說孔明多智近妖,或許正因爲他儘可能地考慮了所有,無論天時,地利,人和。


七擒七縱孟獲。孔明爲了讓孟獲真正心服口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給對方足夠的任性空間,七次捉獲孟獲,又七次放走他。最終孟獲感動於孔明的包容,真心歸降於孔明,從此不再造反。

孔明不急嗎,他急,但他知道有些時候用心纔是最快的方式,急不能解決問題。想後來劉禪無故召回北伐中的孔明,眼見所有功夫一夜間功虧於匱,可孔明深知劉禪的信任纔是最重要的,於是回了再說。這是孔明對劉禪的用心,也是他急卻慢的選擇背後的原因。


草船借箭。周瑜給了孔明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孔明要請周瑜合作就要有一些解決問題的能力。四兩如何撥千斤,孔明動的不是勞力而只是是腦力。他在天色未明朗前讓部隊開船去曹營走一圈,箭就取回來了。武器全射在他的草人兒身上。

孔明是要弄點玄虛的,微微笑着讓你猜不透他。魯肅就搞不懂孔明在幹什麼,孔明邀他在船上悠悠喝着茶就把箭造好了。孔明信任別人但從來保留自己,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他了然於心,只爲大局負責。


三國的計謀何其多,本也想寫幾個不同人物的計謀,奈何我印象最深的幾個全是孔明的。或許這也足以證明,孔明的優秀不僅僅超越別人,還遠遠超越。




如果接着往下寫,我或許會寫三國之性格與成敗,三國之情與義,三國之巾幗不讓鬚眉,三國之分與合......

《三國演義》是一本怎樣精彩的書,還看你這一生會讀多少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