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温客行”,红尘难遇“周子舒”

最近武侠古装剧《山河令》火得一塌糊涂:电视剧热度榜排名第一,武侠剧热榜第一,古装剧热榜第一。

剧中周子舒与温客行的“山河不足重,君子死知己”的兄弟情,感动了众多网友。

有网友评价,多么深厚的友情,感天动地。我要是能有这么个哥们,一生足矣。

有网友说,温客行周子舒似乎真的存在过。他们相互救赎,也温暖了我。

高山流水遇知音。周子舒和温客行是幸运的,遇到了生命中的知己,从而成就了一段武林佳话。

从古到今,很多人都在茫茫红尘寻觅,寻觅那个知己懂己之人。如果找到了,于是自己的一生也圆满了。

《庭中有奇树》这首距今千年的诗歌,传唱的便是这种知己之情。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一个人偶然发现了一支美好的花。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采摘下来,想把这朵美好的花寄给思念的人。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花馨香弥漫,但是自己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珍贵的并不是花,而是想到与所思之人分别的太久太久。

初读此诗,只觉得抒发儿女情长,作者惦念的乃是一名女子。近日阅读杨无锐的《十九日谈》,才发现自己的浅薄。

《十九日谈》是杨无锐老师和年轻网友“慢读”《古诗十九首》时,将在《古诗十九首》里读到的19个日常生活的故事和感受记录下来,花费四年时间,凝结成一本书,名叫《十九日谈》。

《庭中有奇树》是其中的第九首。杨无锐老师说,友爱的根基,是共同的“看见”。

这首诗美在诗人看见一枝迥异于周遭“繁枝”的绝艳的花,认出了这“绝艳”,他知道还有一个人也能认出。

于是不管相隔多远,馨香满怀袖地等待,他也想把这“绝艳”,这发现与他分享,因为他知道他们总能肩并肩,看见同样的美好。这是友谊的最好姿态。

杨老师通过陈寅恪和吴宓的故事来讲解此诗。读后,更觉此诗的精妙。

陈寅恪和吴宓1919年相识于哈佛。自相识起,他们二人便“既以为友,亦以为师。”

即使后来世事变幻,天各一方,他们一直通过书信保持诗文酬唱。

1961年,相识42年,分别12年,吴宓计划了两年之后,终于趁暑假南下探望老友,陈寅恪很激动,信中满满都是叮嘱:怎么乘车,何时到站合适,如何到中山大学,如何住店,如何吃饭,天气如何……

当吴宓凌晨抵达广州陈宅时,当时已经目盲的陈寅恪老人,在室内摸索着,缓步以杖,等待着吴宓。两位老人相见,无比激动欢喜,吴宓那晚凌晨4点才睡。

他们见面,无所不谈,谈韩愈,谈孔子,谈学术,谈诗,谈戏,谈感情……

陈寅恪偶尔提及一句“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来人”,吴宓便立刻看出了诗的好处:“绝艳”“繁枝”,正是他们和时代的写照。两位老人会心一笑。

我说出的,你懂;我看到的,你也看得到,这就是友谊最好的姿态——共同看见。

此次的见面,成为两位老人的诀别。一直到1978年吴宓去世,他们再未相见。

然而,无法相见的十几年,吴宓一直记挂着陈寅恪,痛苦时,就背诵陈寅恪的诗文,生命的最后几年,都是在读陈寅恪诗文中度过。

杨老师认为,陈寅恪和吴宓的故事,印证的就是《庭中有奇树》中“共同看见”式的友谊。

杨老师让故事和古诗互相照亮的写法,避免了传统训诂带来的枯燥感,反而让《古诗十九首》如同一束光,照进了读者的心里。

故事读完了,在曲折婉转的故事里,也明白了诗歌的意味,经典也就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了心田。《十九日谈》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为现代和古典架了一座桥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