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山》:誰來解救丟失在“盲山”裏的靈魂

原創 鄭賢玲

從初一到初六,趁着假期整理一下平日散亂的文字,不管這些文字未來會是怎樣的命運,總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件事情,可以暫時喘一口氣。於是,趕完一篇“產業觀察”後就在“訂閱號消息”上瞎逛,禁不住被“中外藝術”的一個標題(女子被囚禁十五年,事情的真相堪比現實版《盲山》)的誘惑,打開了一個視頻。

01 死亡之山

四川女孩曹小青被騙到內蒙和林格爾縣,被轉賣三次後被最後一任丈夫劉二針、劉三針兄弟關在窯洞裏,十五年來,這個女人喫喝拉撒、衣食住行都在這個狹小的窯洞,她精神失常。

而就在同一天的“哲思學意”上,又看到了一篇李揚導演的訪談:《盲山》導演李楊:真實的拐賣婦女案比電影要慘烈得多。我發現文章居然有完整的《盲山》視頻,因爲剛剛開工有很多線上會議,我將文章收藏起來,等到昨天晚上纔拿出來觀看。如此驚人的相似!

拍攝於2007年的《盲山》也是李揚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在偏遠的山區,村子裏的人對拐賣婦女習以爲常,父親成爲兒子強姦“兒媳婦”的幫兇,女人成爲男人的幫兇,村主任成爲村民犯罪的幫兇……

村民更是團結一致集體犯罪,堵截企圖逃走的“媳婦”們,他們甚至相互傳授經驗:對不馴服的媳婦絕不能心慈手軟,必須用武力征服。

這是一座盲山,是一座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被外面世界所看見的山,是一座死亡之山,這裏幾乎沒有希望。

原以爲唯一的知識分子——小學老師對外面世界的嚮往、對愛情與知識的嚮往會促成她的逃離,但兩人的事情敗露,他只是一個選擇“私了”的逃兵。

原以爲郵遞員可以帶出去一封信件,結果在這裏,有着三千年歷史的神聖職業,還擋不住一隻雞的誘惑,或者,這裏的信使根本就是"信用的死亡”。

路上本來遇見便車,但司機爲了三塊錢就可以拒絕一個孤身趕路的女子;公交車司機更是清楚停車和不停車的利害關係;而明明那麼多人娶不到媳婦,生兒子依然是他們傳宗接代,就連剩下的女兒也被沉水……

02 解救

幾次逃亡都被準確無誤地堵截下來,就連信件也被堵截下來。《盲山》中的女主角白雪梅最終是被一個尚且沒有成人、沒有被污染、沒有變得麻木的學生李青山所解救的,他看見郵遞員與黃守貴的交易,決定幫白雪梅寄信,終於盼來了父親和警察前來解救。

只是,他們不僅僅是貧窮,無信,無法,還無天——對於權威也毫無敬畏之心,就連警察也遭遇了村主任和村民的堵截。

這場解救是艱難的,現實中,白雪梅的原型叫鄭秀麗,因爲不能忍受丈夫兄嫂的欺辱將硫酸潑向了兩個侄兒。而電影中,就在白雪梅父女等待警察來救助時,丈夫想要藏匿她與她的父親產生衝突,白雪梅在救父親的過程中將丈夫砍死。

據說這是國外版的結局,國內版的結局是父親救出了白雪梅,但她的孩子留在了這座盲山裏。

這兩個結局都意味深長,國外版的結局是死亡,意味着沒有人救得了這裏根深蒂固的愚昧與貧窮,除非死亡;而國內版的結局呢,雖然白雪梅離開了,但兒子沒有離開,意味着販賣人口傳宗接代的故事依然沒有完,貧窮與愚昧還在繼續。

而現實版的“盲山”中的曹小青是被解救出來了。視頻報道說,2009年4月9日全國公安機關曾經開展過一場聲勢浩大的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的專項行動,2個月內全國共偵破拐賣婦女案件122起,打掉72個犯罪團伙,解救被害婦女共214名。

但曹小青瘋了,她的魂魄已經散在那個村子裏、山中那個窯洞中,她的兩個孩子依然留在那座“盲山”,他們的命運是否還會繼續呢?

03 誰來解救沉睡的靈魂

我想,所有看過《盲山》的人一定都會痛恨人販子,並會對那些“丈夫”和丈夫們的幫兇們充滿了憤怒。但遺憾的是,人類文明已經上千年,時至今日,“盲山”裏的人們還在日復一日地傳宗接代,“放羊”——“生娃”——“放羊”——“生娃”。

我們可以解救那些被擄走的身體,但誰來解決那些遠離文明的靈魂?

而關於拐賣和《盲山》的話題,還有一名被拐賣多次,屢次逃亡未果、最終屈從於命運並評爲了“最美鄉村女教師”的郜豔敏。她的故事被一個攝影師發現後發到了網上,並引來了多家媒體對其事蹟進行採訪,還於2007年1月評爲“2006年感動河北十大年度人物”。

2007年編劇也乘此熱度,將郜豔敏的事蹟改編成電影《嫁給大山的女人》並於2009年上映。電影賺取了不少的眼淚,但郜豔敏認命的事情也飽受爭議,如果這樣的事情值得歌頌是否要鼓勵被拐賣的人接受現實,對邪惡不要抗爭呢?

在《盲山》裏李揚給解救白雪梅的孩子叫“李青山”,似乎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寓意,給觀衆留有希望。但遺憾的是,這部電影都只是就事論事討論關於人口販賣的道德與法律問題,卻沒有觸及大山愚昧、麻木的根源。

我耐着性子看完了《嫁給大山的女人》,說是根據郜豔敏的故事改編的,但故事原本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件,如果深挖的確有機會拍成一部好電影,可以從一個女人從屈辱、到反抗、到認命、到通過教育讓大山覺醒,完全可以做到發人深省。

但遺憾的是編劇水平太差,以至於將整個故事概念化,把本來令人憤怒的事情寫成了一部煽情戲,販賣人口的山民變得通情達理,彷彿見過大世面;粗魯的光棍變成了深情的嗩吶獨奏;人販子也在監獄裏向受害者懺悔;村民的堵截變成了規模空前的集體送行……原來一個人口販賣的故事可以演繹出如此多的美好!

一個攝影師創造的奇蹟也許改變了郜豔敏的命運,但這種概念化的渲染和宣傳未嘗不是另外一種愚昧,讓人看完讓人覺得倒胃口。

04 認知與覺醒

我一直喜歡簡·奧斯汀、喜歡《簡愛》、喜歡《飄》,喜歡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歐洲、美國背景下的故事,那個擺脫了中世紀愚昧後時代的電影,那個時候雖然人世間依然充滿了苦難,但電影中的人如此接近文明,他們處在一個有藝術、有詩歌、有尊嚴、有書信、也有莊園的時代,總是讓我向往不已。感覺即使是動盪,也能留住內心一方熱土,即使貧窮,人的靈魂和思想也充滿了光輝。

但我又如此嫉妒,明明是“東方的文明”喚醒了中世紀歐洲人的“愚昧”,但生在二十世紀東方世界的我,總覺得自己出發的地方是一個與文明隔離的世界,感覺世世代代的祖先都生活在矇昧之中。

我反覆問自己,當年那樣執着地想要逃離村莊到底是爲什麼?我和我的一個閨蜜,我們都經歷了千辛萬苦,我們發現自己走得越遠苦難越多,而不斷變化的世界讓曾經睿智的我們也變得與環境格格不入,早已變得平庸。

我們付出艱辛卻不知道什麼是成功,我們努力擺脫貧窮卻從來不覺得富有。自我們有離家出走的決心,我們就努力在擺脫原來的自己,努力要塑造一個新的自己,但發現距離自己越來越遠,想回去又已經回不去。

最後我們的結論是:也許,人生無所謂成功與失敗,是在千辛萬苦之後還能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也許我們所有折騰的意義就在於認知,在於思想,在於尊嚴。

貧窮是可怕的,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無知。今天,中國的物質文明已經高度發達了,只是陽光依然照不到某些角落,還有那麼多人處於貧窮與無知,還有那麼多的婦女兒童需要解救,還有更多失落在“盲山”裏的靈魂需要拯救。

《覺醒年代》之所以成功,是因爲它反映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時間一批知識分子爲喚醒沉睡的民衆所付出的真誠和熱血。今天誰來喚醒大山裏那些沉睡的靈魂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