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 —— 鍛鍊你的“大心臟”

今日,雨過天晴,夜晚星光點點,一個好天,與大家分享5月共讀書目——《心力》。

說實話,這本書看的很匆匆,過眼雲煙。對書中內容,並沒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多是心理素質的提升方法,乾貨有之,只是光看不行,重在練習。

讓我折服的,是它所傳遞的精神,體育精神;是鄧亞萍女士的韌性,永不言敗的心力。



1. 自我定位

鄧亞萍,15歲獲得乒乓球世界冠軍,連續8年世界排名第一,18次世界冠軍得主。這樣的光環背後,對應的卻是:8歲被省隊拒絕,13歲被國家隊拒絕, 5個教練4個反對接收她。

唯一認可她的教練,便是她的恩師:張燮林。

張教練說,“你們覺得鄧亞萍身高是劣勢,我認爲不,正因爲她個子矮,所以她眼中的球總是高的,所有的來球,她都有了扣殺的機會”。

這句話,給了鄧亞萍一路進攻的動力,讓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成就了她獨特的打球風格。

後來,我們都喜歡賽場上鄧亞萍的球風,時不時的一記反殺,唯快不破,讓大家直呼過癮!殊不知,這是她針對自我身材短板的刻意訓練啊!

每個人都有短板,成功與失敗,差的往往是好勝心和努力。

鄧亞萍找到了一個“永遠在進攻”的自己,我想找到一個“永遠都很樂觀”的自己,你呢?



2. 效率爲王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話,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什麼是戰略?戰略是你努力的方向。

記錄、思考就是爲了能讓你一直走在正確的方向上,而不是每天做12小時的無用功。

鄧亞萍24歲退役後,被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任命爲國際奧委會委員。

英語是國際奧委會的官方語言,而當時的鄧亞萍,連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每次去開會,只有她一個人帶着翻譯,那種感受,刺激了她。

於是,她給自己制定了英語學習計劃,每天14小時的學習時間,5點起牀,直到深夜12點。但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靠打雞血的強行支撐無法持久,即便是世界頂尖級的運動員,也會有倦怠。

不過,頂尖級的運動員會用理性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她把背單詞想象成在訓練場練球,學習就是到了訓練場,只要坐到書桌前,就要先背20個單詞。

當這一習慣成爲了條件反射,她堅持了3年。3年後,在清華的畢業典禮上,她用全程英語向老師進行致辭!

不要覺得精神的力量可以搞定一切,堅持適合自己的刻意練習。

要記得比偷懶更可怕的,是時間耗費在我責備中,同時還一事無成。



3. 終生成長

她說,經常有人問她:“你害怕轉型嗎?”

“有什麼好怕的呢?因爲從一生下來你什麼都不會,不是通過一點點地學習成長嗎?”今天的成功不等於明天的成功,但明天的失敗也不等於你後天不可以成功。

她說,自己8歲時,在廢棄的大澡堂裏,穿着十幾斤的沙衣,揮着鐵球拍,每天鍛鍊10個小時,就只是爲了證明自己能行,不比入選的小姑娘差,就算全世界都不看好她,她也要自我成長。

她說,她記得訓練牆上的橫幅:“沒有殺不死的球,沒有防不住的球。”丟球和失利都是暫時的,想贏,但是不怕輸!如果我們輸不起,又憑什麼覺得自己可以贏得起?

她說,自己人生的巔峯,曾經是女子乒乓球大滿貫第一人,曾是18個世界冠軍,但她可以歸零,她可以證明運動員不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運動員,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她還可以讀博士、做投資、做管理。

她說:“我這一生,別人記住的都是我在贏球,但我自己記住的,卻是一次次的失利後我都能重新站起來。”

她說,她爲自己感到自豪。


沒有誰是天生的大心臟選手。

生活的路很長,永遠不要停下腳步,我們都需要一點體育精神,在被失意打趴下之後,還能鼓足勇氣,再站起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