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 —— 锻炼你的“大心脏”

今日,雨过天晴,夜晚星光点点,一个好天,与大家分享5月共读书目——《心力》。

说实话,这本书看的很匆匆,过眼云烟。对书中内容,并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多是心理素质的提升方法,干货有之,只是光看不行,重在练习。

让我折服的,是它所传递的精神,体育精神;是邓亚萍女士的韧性,永不言败的心力。



1. 自我定位

邓亚萍,15岁获得乒乓球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18次世界冠军得主。这样的光环背后,对应的却是:8岁被省队拒绝,13岁被国家队拒绝, 5个教练4个反对接收她。

唯一认可她的教练,便是她的恩师:张燮林。

张教练说,“你们觉得邓亚萍身高是劣势,我认为不,正因为她个子矮,所以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所有的来球,她都有了扣杀的机会”。

这句话,给了邓亚萍一路进攻的动力,让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成就了她独特的打球风格。

后来,我们都喜欢赛场上邓亚萍的球风,时不时的一记反杀,唯快不破,让大家直呼过瘾!殊不知,这是她针对自我身材短板的刻意训练啊!

每个人都有短板,成功与失败,差的往往是好胜心和努力。

邓亚萍找到了一个“永远在进攻”的自己,我想找到一个“永远都很乐观”的自己,你呢?



2. 效率为王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什么是战略?战略是你努力的方向。

记录、思考就是为了能让你一直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不是每天做12小时的无用功。

邓亚萍24岁退役后,被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任命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英语是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而当时的邓亚萍,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每次去开会,只有她一个人带着翻译,那种感受,刺激了她。

于是,她给自己制定了英语学习计划,每天14小时的学习时间,5点起床,直到深夜12点。但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靠打鸡血的强行支撑无法持久,即便是世界顶尖级的运动员,也会有倦怠。

不过,顶尖级的运动员会用理性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她把背单词想象成在训练场练球,学习就是到了训练场,只要坐到书桌前,就要先背20个单词。

当这一习惯成为了条件反射,她坚持了3年。3年后,在清华的毕业典礼上,她用全程英语向老师进行致辞!

不要觉得精神的力量可以搞定一切,坚持适合自己的刻意练习。

要记得比偷懒更可怕的,是时间耗费在我责备中,同时还一事无成。



3. 终生成长

她说,经常有人问她:“你害怕转型吗?”

“有什么好怕的呢?因为从一生下来你什么都不会,不是通过一点点地学习成长吗?”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但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

她说,自己8岁时,在废弃的大澡堂里,穿着十几斤的沙衣,挥着铁球拍,每天锻炼10个小时,就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不比入选的小姑娘差,就算全世界都不看好她,她也要自我成长。

她说,她记得训练墙上的横幅:“没有杀不死的球,没有防不住的球。”丢球和失利都是暂时的,想赢,但是不怕输!如果我们输不起,又凭什么觉得自己可以赢得起?

她说,自己人生的巅峰,曾经是女子乒乓球大满贯第一人,曾是18个世界冠军,但她可以归零,她可以证明运动员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运动员,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她还可以读博士、做投资、做管理。

她说:“我这一生,别人记住的都是我在赢球,但我自己记住的,却是一次次的失利后我都能重新站起来。”

她说,她为自己感到自豪。


没有谁是天生的大心脏选手。

生活的路很长,永远不要停下脚步,我们都需要一点体育精神,在被失意打趴下之后,还能鼓足勇气,再站起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