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坑🕳)學習真的有「捷徑」嗎?

有次家族聚會談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捷徑」是有的,∵幾乎每個領域都存在 2/8 現象:知曉 20% 的該領域知識,就足以應對 80% 的問題;但要想解決剩下的那 20% ,卻需要投入 4 倍的精力。拿 Excel 來說,掌握「數據透視表」& vlookup() ,效率就已經提升了一個數量級(前段時間,我纔知道,我司財務竟然整個部門都不知道「數據透視表」😱)。要是知道一點數據庫範式,設計、重構表單的能力又上了一個大臺階。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這個領域的「核」,之後學到的知識就都有了附着,拿到進入「正向改進」的入場券,也就越學越通透。

但,我們都知道,有個「有效市場理論」。別人不知道的,妳也不知道;妳知道的,別的家長也會知道。如果有效的話,所有家長一定會蜂窩而上,到時候也就無效了。「有效市場理論」在教育領域成立嗎?

大概是成立的。那麼憑什麼妳家小朋友能做到別人家小朋友做不到的事呢?也許還有一種可能,別人家小朋友知道卻做不到。比如:你很有錢💰,能請到名師、大家來手把手教?又或者你很嚴酷,能讓小朋友做到反人性地堅持?又或者,你家小朋友從小就 get 了學習的 key🗝,建立了一整套學習的正向改進系統?

想來想去,我既沒錢,也不想妞珠變成學習機器,那麼就只有一條路,能讓別的小朋友就算知道也學不來,那就是讓我妞珠「早日習得自己的學習系統」,讓時間⏳成爲她們的護城河。從這個角度講,「贏在起跑線上」又是對的,哪怕是站在人生的馬拉松賽道上。或者說,在教育上,「野路子」越來越難以抵擋系統攻勢了。

但,又但,你知道,別的更有學識的家長能不知道?未必知道,學霸未必知道發展心理學,也未必知道教育學。就算知道,那麼來拼落地執行吧。

任何領域都有其固有的學習梯度。我們不能繞開它,畢竟,學會一樣東西,其實質是在腦子裏長出它來。注意,這裏不是比喻意義上的「長出來」,而是物理意義上的、神經細胞的生長。那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可以拉緩 / 加速坡度,把挑戰剛剛好控制在「挑戰區」內。難度過大時,我們搭幾段梯子🪜。比如:讓妞畫三角形🔺,她畫不了。天哪,連三角形都不會畫。但,當你畫上三個點,讓她連線,她就可以做到。是的,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跨度是不是脫離了小朋友的接受實際。小朋友有太多在我們看來不值一提的、卻是她們眼中難以逾越的困難,這時,我們不應無視它,也不應強制命令跳過去,而應「蹲下來」感受困難之巨大,和她們一起想辦法跨越。比如:妞學輪滑🛼摔了一跤,就再不願滑了。我們就先把輪滑鞋帶下樓,然後慫恿她妹滑。看着珠妹滑了兩圈,又勾起她的勝負心了。而難度過小、缺乏刺激時,我們要想辦法激起她們的興趣。總之,讓她們堅持下去。堅持的意義不在於習得一項技能,而在於植入一根錨「原來我小時候曾經堅持了這麼久」。這也是「一向反對送小朋友上培訓班」的我送小朋友去學畫畫🎨的初衷。

當然,如果學習上能少做無用功,會高效很多。那怎麼才能「少做無用功」呢?我覺得也很簡單,學到的零零碎碎附着上核,粘得多、掉得少,自然就「少做無用功」了。

我的「三板斧」

  1. 構建公理化體系;
  2. 畫地圖🗺:這個說了很多次了,但最近又有了新感悟。畫地圖,其實是「公理化體系」的可視化。第一種是真的「畫」地圖。第二種是寫一本領域的入門指引,然後不斷充實現實世界的案例。第三種是列出領域發展史上的關鍵事件(比如:數學史上 Descartes 發明直角坐標系,打通了數 & 形,從而啟發了微積分的發明)。畫地圖,不僅可以幫助小朋友發現子領域的聯繫(沒有聯繫的可以嘗試去建立聯繫),還有助於建立鳥瞰視角。在我看來,真正學懂一個領域,就是畫出這個領域的立體地圖:上層是各知識 / 技能點地圖,中層是領域原則 / 思想,底層是元技能。各層之間還應畫出調用關係。最好還能從上層的技能水平反向評估出元技能的層次。
  3. 「擡起一條腿」:看《學習之道》的時候,學到一招「騰出一隻手」會讓妳功力大漲。而且這招親測有效。教妞學輪滑的時候,本來想從丁字步開始,結果她完全做不到。那就只能牽着滑唄。好歹訓練下平衡。但我突然想起了「騰出一隻手」的故事,那試試讓妞「擡起一條腿」?效果奇佳。「騰出一隻手」也好,「擡起一條腿」也罷,本質都是釋放一部分資源,留作「預備隊」。那麼學習上怎麼「騰出一隻手」呢?本來我一直無解。直到看了 @陳省身 的微積分講義,只看了前面兩頁。大師就是大師!他說:

(大意是)我們來看 f(x) 圍出的面積 A(x) = \int_a^b f(x) dx ,如果拿它除以 \delta x 的話,我想很容易看出來 \frac{d A(x)}{dx} = f(x)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纔瞬間明白:可能大師的「騰出一隻手」就是抽象 / 概念低維化。我們覺得多了不起的微積分基本定理,在高手眼中就是「長乘寬」。我曾得意自己用夾逼方式理解積分, 我曾得意自己從中值定理一步步推導出積分的計算公式……但這一切在大師這個簡單的洞見面前,都顯得那麼小兒科。數學的本質果然是洞悉結構啊!

如何準確評估「彎路」的價值?

彎路,並非完全沒有意義。我一方面崇尚效率,一方面又強調重複(但我希望是從不同維度的重複觀察、建立連結🔗,而非單一動作的呆板重複)。就像雖然我習慣不撞南牆不回頭,興致來了讓我睡覺都會失眠,非得解出來不可;但我也知道不能強迫妞珠像我一樣,停一停能讓她們在這個方向上走得更遠。

退出機制

縱觀那些由政府牽頭、最後能發展得好的項目(比如:三屆 DARPA 挑戰賽掀起了自動駕駛的浪潮🌊),一條共同點就是恰當地退出。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小朋友終究只是夫妻🎎這家店的過客。平凡家庭裏,家長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她們邁開步子,剩下的也幫不了多少。而我身邊不乏「孩子成人多年了仍不肯放手」的例子。

這麼看來,家長能做的很多,但留給家長的時間窗口🪟卻很短。我希望自己能在妞珠形成穩定的審美品味前影響她們,在她們學習之初幫助建立「正向改進」的學習習慣(如果能建立系統,更是求之不得),剩下的,希望自己能清楚地知道放手的時機,並能果斷放手。

哎呀,妞珠妳們慢點長大吧,猩哥還有好多沒有想清楚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