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8期【教学设计】

       《诫子书》教学设计

                    文/丁朴杉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

       3.推敲关键词,理解文章思想精髓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展示正确的停顿,学生齐读。

        2.抽查个别学生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译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下注释,小组讨论翻译。

        2.教师指导逐句翻译。

        3.总结文言现象:

四、品读课文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自主思考)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珍惜时间。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2.作者首先提出了什么观点,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论述的?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治学、修身、惜时

       ③首先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接着从“静”的角度进行正反论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又从“躁”的角度进行反面论述——“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最后劝诫惜时,希望有所为。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因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心劳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