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理解「基础研究」的价值?

之前分享过《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理解「平台经济」与「工业软件」?》,提到过过去几十年国内工业软件难以发展的原因,最近又被隔离在酒店读了《科学:无尽的前沿》,对美国二战后科研体制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多理解,对基础研究的价值与保障落地有了更多理解。本篇探讨下对「基础研究」价值的理解。

美国顶层设计

《科学:无尽的前沿》是二战后美国科学大拿布什提交给总统的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全文逻辑严谨、数据支撑、可落地性强,单从议论文本身价值也非常典型。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布什就着二战中,基础科学研究支撑了研发出原子弹和雷达对战争进程造成巨大影响、研发出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生命、研发出了很多新产品提升了美国的产业竞争力,以证明基础研究价值巨大,当然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也让美国上下达成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共识。

以上成果研发出来,很多都是基于欧洲培养出的科学家,而美国以吸引人才和应用见长。二战后的欧洲在废墟上重建,美国国立正盛,如果想保持和加大美国的竞争力,就需要大力投资基础研究,从源头建立竞争优势。布什提到了继续在军事、医疗、工业大力投入基础科研,并且希望保持长期的投入、给科学家足够的自主权,并期望最终为全民带来福祉。配套的需要培养和选拔适合做科研的人才,并把知识尽可能向大众公布,促进成果转化。

很难想象这一套设计是八十年前在美国就有的,并且成为美国科学研究的顶层设计,塑造着美国的竞争力。也就不难理解,伊拉克战争和俄乌战争中,伊拉克和俄罗斯还在延续二战时钢铁洪流的打法,而美国的军事科技早已经成为科技战和信息战。美国能够在全方位先进科技潮流中引领全球,靠的并非企业家自发的投资和研发,而是从国家层面投入巨大且延续至今。

卡脖子问题

当时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在诸多基础领域被美国卡脖子,而谈到卡脖子,可能大众就会归因于某些企业家「技工贸」与「贸工技」的路线选择问题。这固然是个别企业家当初选择问题,从更大范围看,也是当时社会氛围,以拿来主义和「copy to china」思路导致的选择。

当年读研时,学校老师不乏外面开公司接活,移动互联网兴起,便一窝蜂做APP,搞Android和iOS开发日盛。更偏应用导向。而硕博连读或者读博选择的人就少很多,社会氛围导向就是早日赚钱。

当时国家在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比较有限,无法面面巨大,并且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具有不确定性大的问题,而中美关系又不如当下有脱钩成为主导的问题。

如今的中国投入基础研究,很像二战后美国的处境。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拿来主义已经不可持续,并且积累了一定的资本;相比老牌国家,有在高新领域塑造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强大动力。因此不考虑美国高新技术封锁,国家发展内生动力,也要求更多投入基础研究,塑造国家长期竞争力。

唯一不同的是,当初二战后美国足够强大,欧洲重建,不存在技术封锁和脱钩问题;而当前美国看到中国坐二望一自然是动力十足。

《前沿:无尽的前沿》虽然已经发表了80年左右,内容却很适合当下的中国,坚持基础研究投入,加大塑造国家硬实力。

企业做基础研究

《科学:无尽的前沿》探讨过工业界企业做基础研究的问题,提到企业做基础研究大多会受限于经济周期、企业效益问题,需要产出即时成果,因此工业界搞基础研究成功的并不多。

这也可以从过去这些年,各家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最后都以短期见不到收益,或拆或关闭得到印证。尤其考虑到互联网行业,过去这些年快速发展,形成的企业文化天然与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相冲突。

如果不能建立长期投入的机制,无论企业或政府投资,基础研究都难见成效。布什提到的长期投资和科学家自主决策事实证明,确实是基础研究所必要的。基础研究投入产出的不确定性,确实不适合以工业化绩效的管理方式做管理,基础研究需要科学家在好奇心驱动下做长期的投入。

与产品经理的关系

基础研究成果到广泛应用,至少需要经历基础研究(科学)->技术(能力)->工程(场景)这样的过程。

以过去十来年两波浪潮举例,移动互联网浪潮是通信基础研究的进步(科学),能够支持3G/4G通信的落地,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成为了3G/4G发展出的上层应用,最终深刻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革命是深度学习作为基础理论的突破(科学),能够支持深度学习在视觉/语音等落地,并最终引爆人工智能这一波浪潮,为各行各业带来生产力上的提升。

对基础研究的了解,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形成对未来的判断,也能够帮助产品经理理解当下工作的深层逻辑与边界,更好理解当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的样子。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简书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