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中美育的體現 語文課程目標突出了美育 語文教材內容體現了美育 語文教學活動蘊含了美育

美育概念:美育即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美育地位: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用:在淨化學生心靈激發學生熱愛和追求美好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大方面。

語文課程目標突出了美育

語文教材內容體現了美育

語文教學活動蘊含了美育

課程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附加的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因此審美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薰陶感染,潛移默化 ”的教學過程是培育審美素質的基本途徑。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情感薰陶、美感引領的美育功效,使學生通過感受語文材料、感悟語文底蘊,從而培養欣賞美、感悟美、體驗美、創造美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規定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強調了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作用,確立了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教材內容

1教材選文的形式美

美育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點,美總是以生動可感的具體形象顯現出來的。

“貫徹這一原則,要求做到:首先,要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感知覺能力。審美感受是一種官

能的感受,其次,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充分發揮美的對象的強烈感染力,激發情感,陶冶情操。”因此,語文教材選文必須注重形式美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色彩美、音律美、結構美

“色彩的形式美應該包括三個層次:首先是視覺效果的色彩形式美;其次是色彩的情感美;最後是色彩的象徵性。以古典詩詞爲例,“紅杏枝頭”、“綠楊影裏”是純然一色,“綠肥紅瘦”“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雙色並呈,“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四色同輝,“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則是七彩繽紛了。繽紛的色彩不僅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鍛鍊學生的形象思維,而且能很好地喚起學生對自然景物的美好回憶,從而進入審美環境之中。一般來說,美好的色彩大多用在美好的事物之上,但聞一多

在他的《死水》中反其道而用,將美麗的色彩交給一溝“絕望的死水”,在這死水中“也

許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鏽出幾瓣桃花;再讓有你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聞一多希望將“死水”讓給“醜惡來開

墾”,爽性讓它徹底絕望,這裏的繽紛色彩反而襯托出死水的骯髒與污濁,這大概是聞一

多大膽的文學表現吧!通過美醜的強烈對比,能引起學生的反思,在反思中達到審美能力

的提升。

再看聲韻之美。漢語語音豐富,包括聲、韻、調,都能帶來形式美。“聲音作爲物質

材料具有一定的形式美也由三個不同層次構成:首先是引起人們的直觀感受的聽覺效果獲

得的形式美;其次是聲音的表達情感並作用於人的情感的形式美;最後是聲音的形式美的

象徵層次。”

在選文時要考慮到作品的聲韻之美,比如律詩,有平仄的對稱呼應,有韻

腳的重複迴環,誦讀起來有規律的節奏間隔,能造成抑揚頓挫之美。優秀的作品都如此。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那清新生動、節奏明快,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相間而出的

詩句,多麼富於音樂美!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徵

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

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流暢的行文中形成了意義的對仗,聲韻的有規律的起伏變

化與重複,產生了不同於格律嚴謹的詩歌的另一種自然的音樂性

色彩美與聲韻美有時還會相互滲透、融合,產生一種分外濃郁悠長的韻味。《琵琶行》中寫琵琶女彈奏,“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於聽覺中寫出了視覺,使聲韻之美中交融着色彩之美。

篇章結構表現的是文章的一種外在形體美,語文教材的形式美元素主要體現在文章作品的起承轉合結構和敘事類作品的悲歡離合結構。它是抑揚頓挫之美在結構佈局上的體現,切合我們民族由傳統文化所鑄造的審美形式。譬如巧用抑揚,凸現主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國大將廉頗對出身低微的藺相如能登上高位耿耿於懷,並揚言要羞辱他,但當他知道藺相如因爲顧全國家大局而“引車匿避”後,顯示出了大將風範——負荊請罪,從而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爲趙國的穩定和強大作出了貢獻。這裏先抑後揚,既使得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又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讓人得到美的享受。


自然美因素

自然美具有它本身所獨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特性,它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向外擴展。人來自自然,熱愛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乃是人的本性,自然美是藝術美的源泉,也是人類美感的最初源泉,因此,人們應將對自然的審美帶入中學語文教材之中,提升學生對自然之美的欣賞能力。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綠》等是對大自然美景的極佳描寫,這樣的散文教學如果

再結合集體的郊遊,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欣賞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審美情感,

還能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嚮往積極人生、創造美好生活的生活態度。而餘秋雨的散文集《文

化苦旅》更是憑藉山水景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引起當代學人無限的審美遐想。


社會美因素

俄國偉大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曾說,美與道德是親姊妹。這就說明社會美與高尚優

美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緊密相連。社會美在語文的教材中應集中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美:

人格美

人格美又叫心靈美或精神美,是社會美的核心,是指人的思想、品格、志趣、情操、

智慧、情感等多方面的美。杜甫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有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就是人的善根之所在,人生價值之追求。杜甫把人人皆有但又不被人們關注的善念——仁愛精神用充滿感情的詩句揭示出來、把它固化下來,並傳達給後世的讀者,用以培植人的善根,使人靈魂得到昇華,這是詩不同於其他一些揭露性文字意義之所在。因此,杜甫的偉大和杜甫詩歌的震撼的力量不單純在於他對世上苦難的揭露和對苦難製造者的抨擊,更在於他歌頌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並滿懷善意地描寫它,希望它能發揚光大。

人情美

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內在需要。我們要將這些承載着世間美好的人情的語言文字留在學生的心間。

友情厚重,真情無價。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

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都顯示了友誼的深厚,襟懷的曠達。

      友情厚重,戀情亦纏綿。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戀情的忠貞不移、一往情深躍然紙上。

戀情纏綿,親情更深沉。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從形式上看,作者是寫項脊軒,其實是以項脊軒爲明線,把各個不相連的瑣事綴合起來,抒發了一以貫之的深摯情感。回憶母親“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極普通的動作描寫、極平常的生活話語,令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母親撫育子女的苦心,兒子追懷母親的哀思,都得到了至微至深的表現。

勞動美

勞動不僅創造美,勞動本身就是美的體現。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其中也不乏對勞動的描寫。“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作者表現出對田園生活的無比喜愛。


藝術美

1語言美

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交際工具,是連接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紐帶,語言藝術隨處都在樹立着語言美的典範和楷模,學生在學習、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自然會受到語言美的教育和薰陶。不同的文體語言有不同的美感,下面以論說文爲例來體會語言美。蘇洵《六國論》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頭,然後分兩層論說,先說韓、魏、楚三國“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後說齊、燕、趙三國“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最後暗指北宋賂敵之舉,強化勿爲敵人“積威之所劫”的中心。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嚴謹的說理語言,來提高學生的思辯能力。從而將一般性的語言上升到邏輯的語言、優美的語言,體現人的素養和審美的水平。

2意境美

意境,簡單說就是飽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藝術境界,清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爲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廣袤的大漠擁抱着悠悠一道長河,渾圓的落日映襯着直衝霄漢的一束孤煙;而在這開闊雄渾的畫面中,令人想到戍邊將士那與日月同輝的挺拔身姿,與長河共遠的英雄浩氣,極富意境之美。

3插圖美

插圖本身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是美育的一種載體,而統編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更是經過精心選編,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例如必修上冊第一課《沁園春·長沙》中毛澤東手書的插圖,圓熟洗練的書法筆墨很容易讓讀者領略到豪邁灑脫、激情揚溢的氣勢之美。再如必修下冊《說“木葉”》中清代畫家王時敏所作的落木寒泉圖,寥寥數筆便將平坡疏樹,山麓茅亭一一勾勒了出來,渾然天成的墨筆將這份寂靜蕭疏,秋高氣爽展現的意境美表現得淋漓致。這些人文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插圖,對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陶冶情感大有裨益。

三,教學活動

其次,語文教學活動中蘊含美育

著名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劉松林老師曾說過:“課堂是一篇散文,教師是一首詩”,用這句話來形容語文課堂是再合適不過的了。沒有什麼課能像語文課這樣,洋溢着靈動的詩性、充盈的情感、豐富的想象,綻放出這麼絢爛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以散文教學爲例來說明語文教學中蘊含着美育。

語文教學之美育實際上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欣賞、體驗、感悟文學作品的過程,主要是通過讀、品、悟來實現的。以散文爲例。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散文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沿着或樸質、或華麗、或激昂、或抑鬱的文字線索去尋找作者深摯的情感脈絡,去體味作者內心的波瀾起伏的過程——在《桂林山水》的明麗中感受陽朔風景的秀美清靜;在《梅花魂》的質樸中感受“外祖父”的拳拳赤子心;在《故都的秋》的西風秋鳴中感受郁達夫的寂然索寞;在《背影》的低婉深沉中感受朱自清的父子情深……學生受到作品情緒的感染,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思想的啓迪,豐富了人生體驗,獲得了審美樂趣。同時,對語言文字之美、藝術情境之美的感受又是一種美的薰陶和感染。

美育也體現在作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人知、情、意各種能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審美創造的過程。李吉林老師開創和構建了“情境教學”理論體系和“情境教學”基本模式,其中作文情境教學理論與方法極其值得我們學習。在教學中,李老師爲了創設真實而生動的情境,常常和孩子們一起沉浸在美的世界裏——去尋找秋天的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氣息、去觀察夜空的繁星、甚或跟蹤觀察老校長的一天……孩子因爲處在一個真實形象的情境中,感染了飽滿的情緒,觸發了豐富的想象,獲得了深刻的體驗,激發了強烈的興趣,自然達到“情動而辭發”的境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