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下珠燉鴨肝,草香醇厚,粉糯防噎,越嚼越香,有喫過的,請舉手

在樓下拿車的時候,發現車子旁邊的花盆裏新長出了一棵葉下珠,這實在讓我欣喜若狂,畢竟我找它已經找了一段日子,今天讓我碰上,就不能再錯過了。

葉下珠是多年生草本,在我國分佈於長江以南地區,平時在江門地區也不是什麼稀罕之物,在田間地頭,路邊花盆,很多時候隨便一指都能看到葉下珠。

不過,這世上的事就是那麼奇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我想找它的時候,就一直都沒遇到過了。看來,這人也好,物也好,能否相遇還是要講上一些緣分的。

其實,家裏的花盆也有幾棵隨意長出的葉下珠。那果柄就像一條長細絲,下面吊着綠色茸毛的小蒴果,風一吹,葉兒輕擺,長柄的果子輕顫,很是可愛。但它的名字是叫浙江葉下珠,不是我想找的那種葉下珠啦。

葉下珠是很容易辨別的。雖然它從外形上看與含羞草非常相似,但是隻要伸手觸碰一下它們的葉子,看看那葉子會不會害羞地縮起,就可以立刻將二者區分開來了。葉下珠的葉子還會白天展開晚上就合攏起來,還有一個名字叫“夜關門”也是非常形象的。

葉下珠的花兒很小,幾乎是不顯眼的,平淡無奇到讓人錯覺它不用開花就能結出果子來。

圓球狀的果子從葉腋長出,果柄短到接近沒有,果極小,而葉相對較大,所以從上面往下看的話,它的果子會被葉子蓋住,只有須得翻過小枝,才能看到葉下順着葉莖結出的一排排的小珠子,故有“葉下珠”這個名字。

清代吳其濬在《植物名實圖考》中有詳細描述:“葉下珠,江西湖南砌下牆陰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樹芽,葉亦晝開夜合。葉下順莖結子如粟,生黃熟紫。俚醫雲性涼能除瘴氣。”

再說回家裏那幾棵浙江葉下珠。相對葉下珠而言,浙江葉下珠結出的果子長有長柄,個子也更高一些,其餘的特徵,就兩者都差不多。不過,浙江葉下珠是年年歲歲都會在原地等你再來,而一年一生的葉下珠,在來年裏就未必能在原地與它再相逢了。

對葉下珠還有個有趣的說法是:在中秋前用葉下珠煮出的水是甜的,中秋節之後煮出的水就是苦的,可惜還未能夠印證。只是在一直的印象中,江門地區好像是沒有食用葉下珠的習慣的。

把葉下珠的嫩葉用熱水焯熟後,然後再換放涼後的白開水浸洗,沖洗幾遍後,加入油鹽就可以調拌食用。但食用葉下珠的最佳拍檔就是豬肝或者鴨肝了。

先把葉下珠草加水下鍋煮出味道,再放下泡去血水的切片鴨肝或豬肝,再加一片生薑,然後上鍋隔水燉,水開後,再燉13分鐘,加適量鹽調味,即可。

在小山先生寫的《草木清歡》裏,有一個福州朋友這樣描述葉下珠燉鴨肝:“通常兩三朵鴨肝洗淨,放掌心大小的一兩棵葉下珠鮮草,沒入水中,隔水燉熟。葉下珠燉鴨肝,湯色黑,略帶點苦味,鴨肝外表也是黑色,但咬開內裏卻是粉紅色,草香醇厚,粉糯防噎,越嚼越香。”

小山先生說,“被她這樣一描述,不由得咽口水。”我看見這樣的描述,也是在不由得咽口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