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者的世界不寂寞——閱記錄片《但是,還有書籍》的一點零星想法

      

一、你身邊有愛閱讀的人嗎?

“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讀書呀?”

"看書有什麼用呢?"

“畢業以後就沒怎麼看過書了!”

“我只有做課題纔會去找一些書來看!”

“看書?刷手機不香嗎?費那勁兒幹嘛?”

“看書很重要,但是每天哪有時間看書呢?”

      上面的這些言論是不是我們身邊人的常態?沒時間、沒作用、沒樂趣.......這可能是也是我們芸芸衆生對於書籍的常態吧?現在在地鐵、火車站、機場、商場等公共場所,還能見到幾個手捧書籍的人呢?在這個快閱讀時代,手機、電子閱讀器可能已經替換了原來傳統的紙質書籍,或者閱讀的內容。但是同時理智之人也已意識到閱讀是關乎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大事,否則爲什麼國家會爲全民閱讀立法?爲什麼全民閱讀會9次寫進《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

       當我開始進入閱讀推廣之門時,當我手捧一本本書感受到來自它們的滋養時,當我看了一本好書想與身邊的人分享而無人分享時,我突然發現自己似乎很寂寞,因爲大部分人對書籍並不感興趣,這導致我很多時候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人羣中的異類?直到我知道有一部由胡歌配音的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時,我像追劇一樣看完了15集,才真正明白原來閱讀者的世界並不寂寞,因爲在這個世界上閱讀者、書迷和閱讀推廣人還有很多很多。。。

      二、關於《但是,還有閱讀》這部記錄片

       最初對這個紀錄片感興趣是因爲胡歌是這部片子的配音,但是將3部15集追下來的原因卻是被紀錄片中的人物故事以及他們呈現出來的各種生命力、專注力以及與書籍打交道時的全情投入所吸引。影片的名字源自波蘭作家米沃什的同名詩歌。詩歌的最後一句寫道,“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這部紀錄片共分爲3部:《書迷》《但是,還有書籍1》《但是,還有書籍2》,共15集,每集30分鐘左右。《書迷》共4集,講述的是做書人、舊書收藏家和舊書書店老闆的故事;《但是,還有書籍1》中中介紹了和書籍背後的人,他們是出版商、圖書編輯、繪本作家、書籍裝幀師、二手圖書老闆……,也可以叫他們書癡,因爲他們都是爲了自己的書籍夢想在奮鬥;《但是,還有書籍2》共6級,講述的是圖書館中守護者、漫畫家、詞語擺渡人翻譯、書籍出版人、作家、將書與旅行結合的人。人物很多,故事也有很多,我記錄下一些最觸動我的人物與大家分享。

       三、紀錄片中的人物衆生相

(一)與舊書打交道的人

     在這3步紀錄片中,我見到了我曾經不無所知的世界:舊書世界。這樣的舊書世界可能在疫情來臨之前我們在各種廣場上能看到,就是在廣場上搭起一個個的棚,裏面擺着各種各樣的書,有些是回收回來的舊書,有些是全新的暢銷書,曾經給我對這些攤位並沒有多大的感觸,只是覺得這就是一門生意而已,看了記錄片後我對舊書後面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認識。

1.舊書守護者——書店老闆

     片中介紹的一位舊書店舊香居的老闆,她是女承副業,女孩從父親手工接過了爸爸的舊書店生意,而且是心甘情願的接受,因爲從小在書中長大的孩子在舊書書店中知道了舊書中藏着的寶貝:如小時候在書架下找到的一本非常漂亮的書,《國果圖鑑》1937年出版的木刻書籍,精美的布藝包裝,500冊的發行量讓它在市面上一書難求,也開啓了她對舊書的全新認識,從而明白爲什麼那麼多的人願意花大價錢來買舊書。於是她思考將父親的舊書店打造成一種文化的傳承地,從而讓舊書能夠更好的傳承,並找到它的有緣人。

2.愛書如命的舊書收藏家

    在紀錄片中介紹了多位舊書收藏愛好者,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各種舊書市場找他們喜歡的書籍,並且將這些書籍帶回家進行收藏,他們都是有着幾萬冊甚至幾十萬冊收藏書籍的人,他們寧願不買房子也要將錢花在藏書上,可見他們對於書籍的熱愛。

      從他們的故事中,我看到了舊書對於文化的傳承,而且舊書如果用金錢衡量它的價值話就如同有人喜歡收藏名畫一樣,如:有的書收來可能只有幾十塊錢,但是轉手賣掉可能就是成千上萬的價值;有的書籍在拍賣中也能買到幾萬元的價格。而在舊書中淘寶也是需要很多的知識儲備的,如一位藏書人就在一大堆拋售的書中找到了範思平(張愛玲的筆名)翻譯的《老人與海》,這是中文世界翻譯的第一本《老人與海》,這本書在臺面上不超過10本,畢竟物以稀爲貴,當然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許這就是淘書的樂趣所在吧。

(二)隱身於書籍後面的人

1.將書籍封面當成藝術品的書籍設計師

     曾經買書大多數都是衝着書的內容而去,甚少關注書籍的封面,紀錄片中也展示一些優秀的書籍設計者所呈現的將書當成藝術來設計的這樣一羣人,他們要將書籍作者的意思領悟透徹,並用合適的方式展示出來。

2.優秀書籍的挖掘者——圖書編輯

      圖書主編朱嶽說,“打卡,開電腦,然後看看豆瓣,再看會兒稿,完了看看郵箱有什麼事兒,然後一天就過去了……”這是他這10年圖書編輯的日常,一句“還那樣”,成了同行之間招呼的話術。尋着關於他的生活軌跡,圖書編輯僅僅只是他用以“餬口”的手段,而成爲作家纔是他真正的理想。

       然而,在他39歲時,一本小說的出現,讓他對這份相對枯燥的工作有了一個全新認識。這本名叫《寂寞的遊戲》的小說,讓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要做這本書,而且要好好做。”這是朱嶽的想法,但整個過程如同書名一樣,有些許“寂寞”。公司營銷部的同事向百餘位讀書人推薦這本書,卻沒有人願意讀,甚至是直接婉拒。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寂,才慢慢有媒體發現了這本書,在更大衆的地方做了推薦,被重新安排在了書店更醒目的位置。用朱嶽自己的話說,因爲有了這次經歷,“我的頭腦不斷被刷新”,他開始積極拓展尋找那些現當代作協文學譜系之外的中文寫作。在人人唱衰實體書的當下,圖書編輯本就是帶有理性主義的行徑,而像朱嶽這種“孤注一擲”的舉動,更是難上加難,但他有信心,“華語文學將要出現一場爆炸”。

3.詞語擺渡人——翻譯者

    對於翻譯者這個職業我是一直懷揣着敬意,認爲他們能將世界各國的語言理解透後翻譯成中文能理解的樣子真是太了不起了,歷史上多少文學家都是了不起的翻譯家:如:楊絳先生、錢鍾書等等大家。正如片中一位翻譯家所說:翻譯就是在進行精讀,是在深刻的理解書籍的內容。他們在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他們就如同詞語的擺渡人一般。

(三)快時代的閱讀推廣人

     《快時代閱讀指南》裏描述的那樣,在手機壟斷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讀書的儀式感正在慢慢變弱。依舊還是會有一羣人,在碎片化的時間裏,把平日的通勤路途變成自己的精神角落,如:地鐵上的讀書人,當然還有很多利用新媒體方式傳播閱讀的人。

1.B站閱讀推廣大V——小隱。這是我第一次聽說小隱,我馬上秒關了她的B站賬號,原來這是一個有着幾十萬粉絲的B站閱讀大V,這是一個年輕的小姑娘,因爲從小喜歡閱讀,所以每月看書較多,秉承着分享的理念,她開始在B站進行分享,這也符合了快時代的閱讀節奏,當然也能帶動一部分人的閱讀。

2.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院——楊早

這是一個將讀書做得比較好玩的閱讀推廣人,如:建立閱讀鄰居,組織社區閱讀;進行讀走結合,會重走書中的所描寫的路線,如:讀《駱駝祥子》時就將書中描寫過的地方重走一遍,是真正的跟着書本去旅行。片中有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也深以爲然:“深度閱讀是反人性的,因爲她是趨難避易的,反人性的事情怎麼做?那就大家一起來做!” 

        其實,在看《但是還有書籍》這個紀錄片時,其中的彈幕功能特別有趣,很多觀衆在其中留言,其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人生實苦,但是還有書籍,聊以慰籍餘生。也許這就是這部紀錄片讓這麼多人喜歡的原因吧。也有很多人留言:因爲這部紀錄片愛上了閱讀!也許你已經被教科書磋磨了對於閱讀的美的感受,也許你之前的人生無法感受到書籍的美妙,那就來看《但是,還有書籍》,書的世界會讓你感受到妙不可言的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