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者的世界不寂寞——阅记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一点零星想法

      

一、你身边有爱阅读的人吗?

“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呀?”

"看书有什么用呢?"

“毕业以后就没怎么看过书了!”

“我只有做课题才会去找一些书来看!”

“看书?刷手机不香吗?费那劲儿干嘛?”

“看书很重要,但是每天哪有时间看书呢?”

      上面的这些言论是不是我们身边人的常态?没时间、没作用、没乐趣.......这可能是也是我们芸芸众生对于书籍的常态吧?现在在地铁、火车站、机场、商场等公共场所,还能见到几个手捧书籍的人呢?在这个快阅读时代,手机、电子阅读器可能已经替换了原来传统的纸质书籍,或者阅读的内容。但是同时理智之人也已意识到阅读是关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大事,否则为什么国家会为全民阅读立法?为什么全民阅读会9次写进《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

       当我开始进入阅读推广之门时,当我手捧一本本书感受到来自它们的滋养时,当我看了一本好书想与身边的人分享而无人分享时,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很寂寞,因为大部分人对书籍并不感兴趣,这导致我很多时候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人群中的异类?直到我知道有一部由胡歌配音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时,我像追剧一样看完了15集,才真正明白原来阅读者的世界并不寂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阅读者、书迷和阅读推广人还有很多很多。。。

      二、关于《但是,还有阅读》这部记录片

       最初对这个纪录片感兴趣是因为胡歌是这部片子的配音,但是将3部15集追下来的原因却是被纪录片中的人物故事以及他们呈现出来的各种生命力、专注力以及与书籍打交道时的全情投入所吸引。影片的名字源自波兰作家米沃什的同名诗歌。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

     这部纪录片共分为3部:《书迷》《但是,还有书籍1》《但是,还有书籍2》,共15集,每集30分钟左右。《书迷》共4集,讲述的是做书人、旧书收藏家和旧书书店老板的故事;《但是,还有书籍1》中中介绍了和书籍背后的人,他们是出版商、图书编辑、绘本作家、书籍装帧师、二手图书老板……,也可以叫他们书痴,因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书籍梦想在奋斗;《但是,还有书籍2》共6级,讲述的是图书馆中守护者、漫画家、词语摆渡人翻译、书籍出版人、作家、将书与旅行结合的人。人物很多,故事也有很多,我记录下一些最触动我的人物与大家分享。

       三、纪录片中的人物众生相

(一)与旧书打交道的人

     在这3步纪录片中,我见到了我曾经不无所知的世界:旧书世界。这样的旧书世界可能在疫情来临之前我们在各种广场上能看到,就是在广场上搭起一个个的棚,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书,有些是回收回来的旧书,有些是全新的畅销书,曾经给我对这些摊位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只是觉得这就是一门生意而已,看了记录片后我对旧书后面的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1.旧书守护者——书店老板

     片中介绍的一位旧书店旧香居的老板,她是女承副业,女孩从父亲手工接过了爸爸的旧书店生意,而且是心甘情愿的接受,因为从小在书中长大的孩子在旧书书店中知道了旧书中藏着的宝贝:如小时候在书架下找到的一本非常漂亮的书,《国果图鉴》1937年出版的木刻书籍,精美的布艺包装,500册的发行量让它在市面上一书难求,也开启了她对旧书的全新认识,从而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愿意花大价钱来买旧书。于是她思考将父亲的旧书店打造成一种文化的传承地,从而让旧书能够更好的传承,并找到它的有缘人。

2.爱书如命的旧书收藏家

    在纪录片中介绍了多位旧书收藏爱好者,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各种旧书市场找他们喜欢的书籍,并且将这些书籍带回家进行收藏,他们都是有着几万册甚至几十万册收藏书籍的人,他们宁愿不买房子也要将钱花在藏书上,可见他们对于书籍的热爱。

      从他们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旧书对于文化的传承,而且旧书如果用金钱衡量它的价值话就如同有人喜欢收藏名画一样,如:有的书收来可能只有几十块钱,但是转手卖掉可能就是成千上万的价值;有的书籍在拍卖中也能买到几万元的价格。而在旧书中淘宝也是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的,如一位藏书人就在一大堆抛售的书中找到了范思平(张爱玲的笔名)翻译的《老人与海》,这是中文世界翻译的第一本《老人与海》,这本书在台面上不超过10本,毕竟物以稀为贵,当然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也许这就是淘书的乐趣所在吧。

(二)隐身于书籍后面的人

1.将书籍封面当成艺术品的书籍设计师

     曾经买书大多数都是冲着书的内容而去,甚少关注书籍的封面,纪录片中也展示一些优秀的书籍设计者所呈现的将书当成艺术来设计的这样一群人,他们要将书籍作者的意思领悟透彻,并用合适的方式展示出来。

2.优秀书籍的挖掘者——图书编辑

      图书主编朱岳说,“打卡,开电脑,然后看看豆瓣,再看会儿稿,完了看看邮箱有什么事儿,然后一天就过去了……”这是他这10年图书编辑的日常,一句“还那样”,成了同行之间招呼的话术。寻着关于他的生活轨迹,图书编辑仅仅只是他用以“糊口”的手段,而成为作家才是他真正的理想。

       然而,在他39岁时,一本小说的出现,让他对这份相对枯燥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认识。这本名叫《寂寞的游戏》的小说,让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要做这本书,而且要好好做。”这是朱岳的想法,但整个过程如同书名一样,有些许“寂寞”。公司营销部的同事向百余位读书人推荐这本书,却没有人愿意读,甚至是直接婉拒。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才慢慢有媒体发现了这本书,在更大众的地方做了推荐,被重新安排在了书店更醒目的位置。用朱岳自己的话说,因为有了这次经历,“我的头脑不断被刷新”,他开始积极拓展寻找那些现当代作协文学谱系之外的中文写作。在人人唱衰实体书的当下,图书编辑本就是带有理性主义的行径,而像朱岳这种“孤注一掷”的举动,更是难上加难,但他有信心,“华语文学将要出现一场爆炸”。

3.词语摆渡人——翻译者

    对于翻译者这个职业我是一直怀揣着敬意,认为他们能将世界各国的语言理解透后翻译成中文能理解的样子真是太了不起了,历史上多少文学家都是了不起的翻译家:如:杨绛先生、钱锺书等等大家。正如片中一位翻译家所说:翻译就是在进行精读,是在深刻的理解书籍的内容。他们在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他们就如同词语的摆渡人一般。

(三)快时代的阅读推广人

     《快时代阅读指南》里描述的那样,在手机垄断都市人精神生活的今天,读书的仪式感正在慢慢变弱。依旧还是会有一群人,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把平日的通勤路途变成自己的精神角落,如:地铁上的读书人,当然还有很多利用新媒体方式传播阅读的人。

1.B站阅读推广大V——小隐。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小隐,我马上秒关了她的B站账号,原来这是一个有着几十万粉丝的B站阅读大V,这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因为从小喜欢阅读,所以每月看书较多,秉承着分享的理念,她开始在B站进行分享,这也符合了快时代的阅读节奏,当然也能带动一部分人的阅读。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院——杨早

这是一个将读书做得比较好玩的阅读推广人,如:建立阅读邻居,组织社区阅读;进行读走结合,会重走书中的所描写的路线,如:读《骆驼祥子》时就将书中描写过的地方重走一遍,是真正的跟着书本去旅行。片中有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也深以为然:“深度阅读是反人性的,因为她是趋难避易的,反人性的事情怎么做?那就大家一起来做!” 

        其实,在看《但是还有书籍》这个纪录片时,其中的弹幕功能特别有趣,很多观众在其中留言,其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人生实苦,但是还有书籍,聊以慰籍余生。也许这就是这部纪录片让这么多人喜欢的原因吧。也有很多人留言:因为这部纪录片爱上了阅读!也许你已经被教科书磋磨了对于阅读的美的感受,也许你之前的人生无法感受到书籍的美妙,那就来看《但是,还有书籍》,书的世界会让你感受到妙不可言的美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