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老师谈课堂细节(一)

一,课堂巡视。

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

每个老师都会在课堂上巡视,但很多老师未必关注到,课堂巡视其实是很有讲究的。

巡视的速度。不能快,快了看不真切;也不能慢,慢了容易干扰到学生。中速,大致一秒迈一步最好。

巡视的方式。走下讲台,沿一侧过道,走下去,边走边左顾右盼;走到头,可以折返,也可以转到另一侧过道。巡视时,不可在某处长时间驻留,要尽量兼顾全场。

巡视的时机。安排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写作、组内交流的时候,老师必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观测学生的阅读和思考状态,参与学生的分享讨论,并适当做好记录。

巡视的选择。巡视重在“面”上的情况了解,但也不能忽略对“点”的关注。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时,最好能走到他身边去,目视,倾听,最忌讳老师在讲台上“遥控”。一位学生回答完毕,如果需要启发或追问其他学生,此时就需要小范围内巡视,在一定区域内寻找发言者,或者发现那些“潜在发言者”,走过去。

巡视信息的处置。巡视不是体力劳动,应当是脑力劳动,而且是最考验人的脑力劳动。老师在巡视过程中,需要付出特别艰辛的脑力劳动。比如:判断自己的学习指令是否得当,要不要补充或调整;记忆那些优秀的学习成果或个人;遴选那些需要全班分享的材料以备后续指令发言;现场指导某个学生或某个学习小组的现场学习……

我们在很多名师的课堂里,能看到的,是他们悠然从容地在课堂里行走,与学生互动共生。我们看不到的,是名师们隐藏在课堂巡视里的脑细胞活跃情况。

所以,课堂巡视,绝不是下去“转一圈”。

二,指名回答。

见过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指名回答时的标准动作:用食指“点射”某学生,同时配音“你来说!”

这是很不礼貌的教学细节。

我在《送给老师们的56句教学格言》中,有这么一句:“千万不要用一个指头指向学生,无论你用的是哪根指头。”

最好的指名回答方式,应当是:平摊右手掌,下45度斜伸出去,说“请你来回答。”

除了体态和语言,教师的“指名回答”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举手的同学优先回答,这是对积极思考勇于表达行为的赞赏。如果几个同学同时举手,教师只能指名一位同学回答,但教学语言上,应该说“我们先听听某某同学的见解。”这里的“先”字必须重读,然后眼光要在那些举手的同学脸上扫过,以示安慰。当然,如果这位同学的回答不尽如人意,“补充回答”的资格,也尽量在第一批举手的同学中遴选。

在一群举手的人中,先选择哪个同学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有讲究的。如果问题的难度不大,尽量给学习力弱点的同学以机会;如果问题难度比较大,最好喊中等生回答,“不太完美”的答案,容易引发同伴间的思考和碰撞。尽量不要在第一时间喊最优秀的学生回答问题,因为“一答就对”容易掩盖其他孩子的学习困境,而且“一答就对”的课堂缺乏共生的魅力。我一般把最优秀的学生的“出场”放在第三或第四位次,然后让大家对比选择自己满意的答案,说理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活动的“张力”。

在借班上课时,老师们对学情不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尽量避免“请课代表回答问题”、“请班长朗读课文”,这样的“指名回答”,不容易看得见学生在课堂上的“变化”,也不容易看得见“教”的效果。

我们还要请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指名回答”的春风,也要度到玉门关去。我上课,尤其是公开课,哪怕明明知道有些“指名回答”会影响教学进程,也依然会有意识地喊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会有意喊最后一排的学生回答问题。我以为,这是一个老师的学生观的体现。

在上课时,老师还要“眼观六路”,一旦发现有个别学生走神,也可以用“指名回答”的方式来提醒他,这也是这个教学细节的功能之一。

“指名回答”不是随随便便喊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其背后,隐含着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

三,敲黑板。

现在,“敲黑板”成了一个网络热词,跟在它后面的,是“画重点”。

敲黑板,在课堂上,其目的就是强调重点,引起关注。当然,除了“敲黑板”,类似的还有“敲桌子”,我们小时候上课不认真,老师会走到你身边,“敲毛栗子”(用指关节扣打脑袋)。

“敲黑板”,每个老师应该都用过,有意用过,或者无意用过。对这个教学细节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敲黑板,既然强调重点,那么这“敲”的力度就是有讲究的,“敲”得轻了,挠痒痒,学生重视不够;“敲”得重了,“砰”地一声震耳欲聋,会惊吓过度。

敲黑板,除了力度的要求,还有频次的把握。一节课上,如果老师不断地“敲黑板”,如此处处是重点,那么也就没有了重点。所以,“敲黑板”要慎用,要讲究时机,当敲则敲,不当敲则坚决不敲。

有面向全班的“敲黑板”,也应该有对个别同学的“敲黑板”。前者是全员提醒,后者是个别强调。对个别同学“敲黑板”,敲的就不一定是“黑板”,可以下位置,到这个同学身边去,“敲桌子”。

有时候,我们在“敲黑板”时,还可以辅之以“目视”,甚或重音,甚或直接指名,对特定区域的学生进行定向提醒或警示。当然在执行这一细节的时候,定向要准确,以免伤及无辜。

“敲黑板”有有声的,也有无声的。比如,我们进行课堂小结时,说到某个关键处,故意停下来,重复某句话或某个关键词,以此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这也是一种“敲黑板”。比如,某个同学回答问题,其中有非常精彩的内容,老师请那位同学缓慢复述一下刚才有关的发言内容,并暗示其他同学做好记录,这也是一种“敲黑板”。

还有一种含蓄地提醒,是比较高明的“敲黑板”。比如让学生当堂浏览课文,圈画重点信息,有些同学拿着笔读书,边读边画,有的同学手中无笔。此刻,老师表扬道:有些同学的读书习惯非常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其他同学闻言立刻拿起笔读书了。这样的“敲黑板”,是润物无声的教学艺术了。

像“敲黑板”这样的一些教学细节,执行得好了,就能自然升华到教学艺术。

四,教师的倾听。

听、说、读、写是语文核心素养。

听,也应该是语文老师的核心教学素养。

但我发现,相当多的老师,其实是不会“听”的,主要表现在:

听不懂。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发言,常常不得要领,因而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所听到的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因而他们的教学语言就很贫乏,只有“很好”、“你真棒”、“你说得很对”等高频词语。有针对性地教学评价,取决于老师的“会听”。

听不全。有些老师缺乏足够的耐心,不等学生把话说完,就急吼吼地抢过他们的话头,开始自说自话;也有些老师心里惦记着标准答案,听到学生的回答与答案吻合,立刻就表扬,就打住,不再有耐心去等待和追问多种可能性。

听不准。学生的课堂发言,有时候并不完全符合表达的逻辑,颠倒、散乱、啰嗦……是常有的,上课老师就必须认真倾听,及时做出评价,这课堂评价的准确与否,与“倾听”有很大的关系,“听”得准,才能“评”得准。

有鉴于此,我们要重视磨练自己“倾听”的能力。

首先,老师要有很好的倾听者姿态。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的“倾听状”很重要,这首先是对发言人的尊重。所以我认为,老师“远远地听”是不可取的,我习惯走到发言的学生身边去,甚至需要略略俯下身子去“听”,那样做,并非听力不够好,而是如此倾听的姿态,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倾听的姿态,还包括听者的“微表情”,如微笑、点头、侧耳、皱眉……它们都是倾听的“标配”。

其次,老师的倾听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总希望能听到“与教学预设一致”的答案,实际上,学生说不到、说不全、说不准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时候,学生磕磕碰碰,老师急得要死,答案就是出不来……这才是真实的课堂!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要有足够的定力,静静地等待一朵花的盛开——即使花儿不开,我们依然要耐心等待,语文教学本来就是慢的艺术啊。

还有,倾听有时候是“听一个人说”,有时候是“听几个人说”。比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不能置身事外,要到学生中去,倾听小组全体的“说”;比如,在学生自由朗读的时候,老师巡视时,也要用心倾听,在众声喧哗之中,辨别个体朗读的失误。

最后,我们要注意的是,老师在“倾听”的时候,也要用面部表情、眼神或动作,示意和提醒其他学生,与老师同步“倾听”。老师的“倾听”与学生的“倾听”也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时候,老师还可以通过“倾听”的示范和“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听”得更为专注。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是合格的倾听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