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中年,多給自己一點鬆弛的空間

人生不滿百,何必千歲憂。

畫家何多苓曾在《十三邀》中,講了一個觀點:任何事情,都要松一點比較好。

活得太緊的人生,擰巴而焦慮,鬆弛下來,反而事半功倍。

就像是鋼琴家的手,平時保持鬆弛的狀態,彈鋼琴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發力,發揮出最好的水平。

人到了中年,生活兵荒馬亂,更容易神經緊繃,焦慮內耗。但實際上,很多煩惱都是自己給的。

把心放寬一點,事看淡一點,節奏放緩一點。

不憂不懼,物來順應,才能從容生活。

第一,心態鬆弛,不焦慮

梁曉聲曾在《忐忑的中國人》中寫道:

“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集體陷入了一個焦慮、忐忑的年代。

人心介於有盼頭與放棄了盼頭的焦慮與搖擺之中。”

尤其在中年以後,工作的迷茫,生活的重壓,人很難不被焦慮裹挾。

我們一面要忙着支付各種賬單、處理待辦事項,一面要盯着別人的生活,暗自較量。

同事升職了,薪資翻倍了;親戚的孩子考上重點初中了,而自己的孩子成績堪憂……

越比較,越焦慮。

我們太過心急,於是不加思考,就盲目跟隨別人腳步,急於過標配的人生。

我們的內心又太過好強,所以總是拿別人的成就來鞭策自己,生怕被別人比下去。

人生過半以後才明白,讓自己鬆弛下來,放下比較的心,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軌跡。

或許,我們終其一生該追求的,不應該是“比別人過得好”,而是“比昨天的自己更好”。

調整好自己的預期,管理好自己的目標,才能擺脫焦慮,過鬆弛的人生。

第二,精神鬆弛,不內耗

有人說,別人表情有異常,就琢磨是不是自己說錯了話;犯了無傷大雅的錯,會在心裏自責好久,擔心不會再得到別人的信任;明明什麼都還沒做,卻總是覺得很累……

歸根結底,容易精神內耗的人往往自信不足又過於敏感,很多瑣碎的小事,都會在心裏上演一場大戲。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很多時候,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會在我們心裏掀起滔天巨浪。但我們越是在意別人,迎合別人,就離想要的自我更遙遠。

新東方主播董宇輝走紅網絡後,受到過不少指責、質疑,但他從沒把這些當做一回事,而是認真選品、繼續直播。

別人的言語是吹過的風,當你有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外界的風聲根本動搖不了你。

第三,節奏鬆弛,不緊繃

約翰·列儂曾說:當我們正在爲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努力是一件好事,但用力過猛,卻是對自我極大的消耗。

陳道明曾在一檔節目裏講:

“努力會讓人變形啊,比如一扇門,你輕輕推開會很優雅,當你推不開,努力推開的時候,你就會變形。所以有時候,要隨着自己的境遇,去調整自己的狀態,輕鬆一點去過人生。”

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修行,要爲了生活與理想,頂着壓力逆流而上;也要“偷來”一些美好愜意,去平衡生活的酸澀與苦辣。

閒下來,不是漫無目的地混日子,而是鬆一鬆緊繃的神經,接下來更輕鬆地出發。

有一顆閒心,做一些閒事,生命更有層次,內心得大自在。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寫過一段話: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兒,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

不糾結、少憂慮,隨遇而安,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

人到中年,紛擾漸多,身心俱疲。我們需要自己給自己一些鬆弛的空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