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练及摄入性会谈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第12期,雷素敏,坚持分享第1652天:月约练收获本周第四次咨询师,来访者情绪不稳定让来访者先宣泄情绪,牵着他,关注他。在乎的点,不断确认目标的从话题到主题一步步具体化,确认来访者真正在乎的。执行的效果首先是咨询关系,其次就是相信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生活一小步的引导,轻轻陪伴,创造一个场域。让他觉得感觉在倾诉的过程中,自己都没想到他会想到那么多。

听课收获

诊断技能第二讲  摄入性会谈:

为了了解求助者的客观背景资料及问题而进行的会谈。(用于初诊接待,在乎、想要的,每次

根据来访者在乎的收集资料。 )

工作程序-------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试着去确定目标,即便确定不了,也要试着去确定;有时咨询没有目标也照样能改变)   

确定提问方式(用开放式问句;你怎么想,怎么看,什么;怎么;通常不用封闭式问句;没有目标时,做好当下,也许某一天目标一旦出来,当下做的就没有荒废。)

倾听(每一个学派都如此,共通的)

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注意力度,把握方向、主题,以更快地解决问题;个人成长不同,可自由联想)

对会谈内容归类(逐渐形成个案概念化,对个案有整体认识和把握;)

结束会谈l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参照点-

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慢下来,换话题要慢,逐步了解,什么问题,什么时候形成的,有没有什么尝试,影响是什么,“慢”下来让来访者感觉安全;慢意味着对方有反应的时间;//沉默之后开口说话,可以用“嗯”“那么。。”

再接“你怎么想的啊?”,唤醒功能,不把对方吓着。)

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语速慢,软化语言来说,对方更容易接受;不要硬梆梆地提出疑问,否则对方不太舒服,)

依据心理测评中发现的问题(不做精神层面的测评和诊断)

上级心理咨询师下达的会谈目标(一般没有)l目标确立要点

咨询目标的确立以来访者为中心(当事人想干嘛;好奇;怎么有这个想法,发生了什么,探讨方方面面的情况,探索可能性,陪着他去做了解,不横加干涉;要在当事人的脉络下工作,而不是在主流价值下工作,世界多元,各有道理。)

咨询时一切以咨询目标为中心(咨询是有目标的会谈)

先确定咨询主题,后确定咨询目标(先确认想聊哪一块,再聊目标;主题是主要问题是)

咨询目标非单一时,要分别处理(多目标排序,让当事人做选择;是什么让你想先聊这一块;向度:最希望先实现的,最容易达成的,最紧急,最迫切)控制会谈的方向(4个)

释义(即内容反应或说明):重复求助者话语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使求助者感到自然、合理),摘要或简述语义;拓展:一听二问(开放式提问、封闭式提问)二反应(内容反应、情感反应),鼓励重复具体化。

释义要掌握三个要领:

1、听取来访者的基本信息(听懂):

2、提纲挈领地向来访者复述基本信息;(摘要、概述,不要长篇大段)

3、观察来访者的反应或线索,看来访者是否感到被准确理解了。

中断:在谈话中暂时休息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强行让他停止说话。(注意:不是打断;“慢慢讲,你可以先喝点水”。不要让来访者从头说到尾;听了你说的这些,我在想,我怎么做才能帮到你呢?)

情感反射:心理咨询师有意识的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如:听到你一直说老公的好,那,我想了解的是,他怎么会有家暴的行为呢?焦点一般不用。

引导: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扩大视角。如:那你这件事情,你身边有人知道吗?你怎么看待妈妈的观点?如果你从你的困境中走出来,那个时候的你,跟现在有什么不同吗?你身边的人认为你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引导是让来访者去思考,从更多的方面去看去思考,打开思考,也许之前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l对会谈内容归类(会谈后必须)Ø话术:我在听你讲的时候,我可能会记一些你说的比较重要的点,这会对咨询更有帮助,这些记录只会我自己看。(记不住怎么看?

大量练习思维能力。)

注意事项:不能做详细的笔录,非经求助者同意不能录音、录像。(尽量扔掉拐杖,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记录项目  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  2、现实生活状况  3、婚姻状况(生理,心理,社会)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  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  7、其它相关知识

会谈法简介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

先开后合,多听少说(开:随意讲。合:概述总结。多听少说:要憋得住,不要觉得收了费就必须要说很多才有用。)

听关键点,听在乎,听看重,听期待,听成功经验。(听到后要反馈给对方,还要澄清;听出后也不一定要自己说出来,可以问对方)

专注,好奇,用心,理解

不评价,不指导,不建议,不打断,不着急解决问题2、态度-

中立态度:心理咨询师在与当事人谈话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这就好象我们看日落。

非评判性态度使求助者得到知己(并不是真正的知己,而是知己的效果)、感到轻松、敞开心扉。

禁忌:医生或心理学家的态度,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有些话是不能讲的,如:“你的做法是荒唐的”,“这件事不符合原则”等等。

理解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只说明对他的行为或情绪发生的规律或必然性有了肯定的看法,而对其社会效应和其他后果仍是一种保留态度。所以,这种表态既不破坏会谈气氛,又对后来的帮助指导留有余地。3、区别(区分和鉴别)

情绪的强度

情绪与行为(情绪和行为并不是一致的,如:边笑边讲发现老公的外遇,内外不一致;如:亲人去世了没有悲伤。可能是情感隔离,要重视。)内容的真伪(最重要的是内容产生的感受)-------对策:将关键问题或者谈话内容具体化,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理解l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了解背景资料、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和家庭 状况,以及求助者当前的感受、状态、咨询动机和期望等。

鉴别性会谈: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 

治疗性会谈:针对心理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谈话,这类谈话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咨询性会谈:针对健康人的某些问题而进行的会谈

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当求助者发生意外时,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以帮助。l问题取向心理咨询背景资料收集1,人口学资料2,近期情况3,出生经历,成长背景4,工作,生活,学习,人际,家庭5,身体6,相关事件7,主观认知,期待l怎样提问题-

把各种封闭性提问变成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什么、怎么、为什么?    封闭式提问:做澄清用的。    用封闭式提问是为了确认某种问题是否真的存在,以及澄清问题l过多提问的消极作用:(别一句接一句地问,少问点,给对方反应的时间)

造成依赖。责任转移。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产生不准确的信息。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不恰当的提问方式-凯利  会谈内容的选择

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有(疗)效:

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 注意事项

态度必须保持中性。

提问中避免失误。

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之外,不讲题外话。

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随意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在摄入性谈话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结论。

结束语要诚恳客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