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生存》: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我是唐斩,一个梦想以文字为业的读书人。

这是我的第【355】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根据原著改编而成的电影已看过两遍,原著最近刚看完第一遍,但我仍然无法保证这个数字今后不再继续上升,因为从第一眼开始,我就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荒野生存》。

这是30年前的真人真事。讲的是一个年仅24岁来自美国东海岸家境殷实的年轻人孤身走进阿拉斯加荒野,并最终死在那里的故事。主人公名叫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在开始他长达三年的自由旅行之前,他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克里斯一生默默无闻,却在死后因为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引发了巨大争议。所有意见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一些人非常赞赏他的勇气和追逐自由的天性,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理想主义者;另一些人却强烈谴责他是一个鲁莽的傻瓜、叛逆的怪胎和一个死于傲慢和愚蠢的自大狂。

都说得很正确,都有各自的立场和道理,我也不例外。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寻找自我的故事。“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虽然结局悲伤,代价也不可谓不大,但是,命运又何曾向我们许诺过每个故事到最后都一定有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呢?生活从来不是庸俗的狗血剧。

克里斯并不孤僻,身边的人大多很喜欢他,童年时期父亲对婚姻家庭的不忠让他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并由此引发了他在后来的成长中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他厌恶金钱、厌恶虚假的人际关系、厌恶一成不变道貌岸然的现代社会,于是决定孤身走入荒野,探寻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及人生的意义,顺应内心对于生命和自由的热爱与渴求。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更勇敢、决绝。

但是任何自由都免不了代价,就像你做的任何事都有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本一样。他的代价是最终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并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传奇。他自己觉得值得吗?我们无从知道。我只是觉得,每个人在面对在自己眼中熠熠生辉的东西之前,一定一定要提前权衡好自己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哪怕我们的做法会因此显得不够洒脱,哪怕人生会因此变得没那么精彩。

自由是个好东西,在我的价值排序里也一直位列前茅,但当真值得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吗?此刻我并没有不容置疑的答案。

另一点感受是,作为文艺青年的克里斯多少有些被他深爱的作家作品们给“忽悠”了。他崇拜放弃毕生财富地位、甘愿与贫困为伍的托尔斯泰,也热爱远离人群独自在瓦尔登湖过极简生活的梭罗,尤其喜欢在《野性的呼唤》中生动描写阿拉斯加北部极地荒原风光的杰克·伦敦。他想通过与前辈类似的方式来探索自己内心某些尚未开垦的领域。这当然没什么不好,但是他忘了他最爱的杰克·伦敦的作品几乎都是出于作家文学性的浪漫想象,它们根本就不是对真实荒野的真实描述。

他倒也不是完全低估了环境的险恶,只是因为对自己野外求生能力的过度自信而明显准备不足。原著中提到了一个细节,在走进荒野之前,他包里竟然连一张标注详细的地图和指南针这类户外必备物品都没带!文学的伟大毋庸置疑,可怕的是总有糊涂的读者把虚构信以为真。浪漫却鲁莽,是许多文艺青年的通病,聪明热情的克里斯也未能摆脱。我希望以后的天下读者随时都能分清何为想象,何为现实。

克里斯最终死于意外。在荒野生存两个多月以后,他原本打算走出去,然后再次回归家庭和社会,可惜雨季暴涨的河水阻断了归路。其实河流下游原本也还有可以渡河的滑索和吊篮,但连地图都没有的他根本无从知晓。最后,由于食物匮乏,他(可能是)食用了野生马铃薯发霉的种子,最终因为中毒和饥饿而死(具体真相不得而知)。人生总有意外,当你并没有足够充分的准备,一次不大的意外就足以致命。

如果他能找到足够的食物,如果他没有因为误食而中毒,如果他能撑到8月份河水水位下降……他原本是可以走出来的。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有的路,一开始就不能回头。

有些读者在评论克里斯的不幸遭遇时说这是“求仁得仁”,其实我在阅读中也想到了这四个字,但我知道这并不准确。他并不是为了寻死而去的,也自始至终没有过自杀的想法,也并没打算余生都在阿拉斯加的荒野中度过。只是在追寻自由的痛并快乐着的旅程中,命运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而那玩笑的后果远非当时已经身型骨瘦如材、意志濒临崩塌的他所能承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我希望他已经领悟了人生的真谛,也追寻到了他孜孜以求的自由。

“感谢上帝,让我度过了快乐的一生。再见了,愿老天保佑所有的人。”这是他的遗言,知足,善良,深情。

愿克里斯托弗·约翰逊·麦坎德利斯安息!




《如是我闻》

Happiness is real when shared.  快乐只在分享时。

——克里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