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的只配叫“正確的廢話”,做出來的纔是“道理”

這是我的第【366】篇個人原創。

感恩關注,歡迎轉發。

“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江湖上流傳已久的一句話,最早出自韓寒的首部電影《後會無期》。按照現在的文案寫作標準,這絕對算得上是標準的金句了,它把某種人生現象概括得非常精準。不然也不會流傳如此廣泛,讓每個初次聽到的人都覺得它無意中戳中了自己。

但是話也要分兩頭,許多以前的所謂“道理”在今天看來其實並沒什麼道理,但當時的人們好像並沒意識到這一點。比如老話常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你試過就知道,這並非事實。別說一個巴掌拍在身上會響,拍在物體上也會響,哪怕你就直接拿手拍空氣,只要速度足夠快,你也能聽到響聲。一個巴掌確實拍得響。

還有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以前說這話也許有些道理,因爲市場中的好酒本就不多,競爭沒那麼激烈。但現在所有的商家都知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因爲能釀出好酒的並不只有你一家。你必須花費許多高額的成本,纔有可能讓消費者知道你們家的酒是香的,這就是這個物質豐盛的時代商家們如此看重市場營銷的原因。

光酒香有什麼用,能賣得出去纔是王道。各種網紅店賣的產品難道都是行業裏最好的嗎?未必,但這並不妨礙它們擁有令無數同行豔羨的龐大銷量。

話雖如此,但也不能否認,有些道理確實是前人經驗智慧的總結,確實有道理。只是執行的人往往並不靠譜,以至後來的結果出現了偏差。道理都知道,無奈做不到,但這鍋不應該讓無辜的道理來背。

比如你早就知道早睡早起規律作息對健康好,可你就是忍不住一邊敷着最貴的面膜一邊熬夜;你早就知道減肥說來說去的最高宗旨無非就是“少喫多動”四個字,可你就是忍不住垃圾食品赤裸裸的誘惑,還要用“人類千辛萬苦進化到食物鏈頂端不是爲了節食”的歪理來自我安慰……所有道理你都知道,必要時還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又怎樣?知行合一,從來沒在你身上出現過。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的道理實在太多了,但是真正能說到做到的人好像並沒幾個,除了我們自己,還包括那些跟我們滔滔不絕地講述這些道理的人。

讓子女好好學習不要沉迷遊戲的父母,自己日常最多的娛樂就是打麻將和刷各類弱智短視頻;讓員工不要遲到早退工作態度要端正的老闆,自己從來不會準時打卡上班;在商學院裏口若懸河地分析各種成功商業模式的教授,自己從來沒在真實的生意場上賺到過一分錢;教別人“財務自由”的各種“財富導師”自己都還沒有財務自由,他們財務自由的唯一方法就是反覆收割崇拜他們的無腦韭菜……

可見光說沒用,只有自己親身驗證過的道理纔可能對別人也有同樣的效果,注意,還只是“可能”!這其中還必須考慮到個體間的差異。適合你的東西,未必就100%適合我,你的成功我無法複製,我走通的道路你未必也走得通。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成功模式和要走的路,就像你酷愛的美味,在別人喫起來也許就是永遠無法接受。

真正厲害的人,只講自己已經做到的道理,並且他還知道,即使所有人都按照他的方法亦步亦趨,最終也未必都能有和他一樣的結果,因爲這世上還有“個體差異”,還有“概率”,還有“偶然”。知行合一固然難能可貴,能懂得每條正確的道理未必都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纔是更高的境界。

所以,真正的高手都是做到再說,先有踐行成果之後,再出來傳道授業解惑,並對自己因之成功的那套道理不抱執念——即,並不執拗地認爲別人只要這樣做就一定能成。因爲他明白,所有的道理都來源於事後歸因,大多數成功也都是事後總結出來的,“按道理行事”只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兩句話:少一些道理,多一些踐行。畢竟最終推動事情往前的是行動,而不是口水。但寫到這裏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剛剛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打臉”行爲:這篇文字不正是在講“少講道理”這個道理嗎?那我又何必要寫呢?

“真疼!”我摸了摸發紅的臉頰,心裏彷彿聽到了清脆的啪啪兩聲。



《如是我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