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不如久:由一次在“大V”和菜頭的公衆號裏的小調研所想到的

我是唐斬,一個夢想以文字爲業的讀書人。

這是我的第【365】篇個人原創。

感恩關注,歡迎轉發。

昨天偶然翻看了關注多年的公衆號“槽邊往事”2017年4月5日的文章,作者和菜頭在文章中號召所有因爲他之前的建議而開通公衆號寫作的讀者來“交作業”,在評論裏發聲,以此鼓勵那些當時尚未開始寫作的讀者。我忽然心血來潮,想要統計一下在那些評論之中,有多少人一直持續寫到了今天。於是說幹就幹,經過幾個小時的整理驗證,今天我有了答案。

然後我再次心血來潮,臨時決定把統計結果發在他今天的更文評論裏。沒想到剛發出沒幾分鐘,就得到了本尊的回覆,這讓我着實開心了一下,畢竟這好像是我第一次在這裏留言——絕大多數時候我跟絕大多數讀者一樣,習慣了只看不說。


25.4%,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在我看過的所有公衆號的總體統計數據裏,這個數字大約在6%左右,所以他的這個比例真是超乎尋常的高,也由此可見他的讀者羣中文藝青年的比例究竟有多高。

開心之餘,我還得到了另一番結論:對於那些有長期價值的事,做得早真不如做得久。

當時留言的228位作者,一開始肯定沒想到自己會被並不算長的時間所淘汰。然而事實如此,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默默篩選了一切,它讓該留下的留下,它讓該淘汰的淘汰,不偏不倚,一視同仁。

我相信人人都曾有過許多半途而廢的事情,最終能長期持續下去的事一定寥寥無幾。拿我自己來說,許多年裏都沒成功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也好幾次在自學吉他的路上折戟沉沙。但我也清楚,所有這些我半途而廢的事,也總有人可以從一開始就持續下去,並最終熟練掌握了它,還因此收穫了許許多多樂趣。

我也許比他們行動得更早,但那又怎樣,僅僅幾年之後,我就早早退出了賽道,可是他們還在。就像在寫公衆號這件事情上,那麼多人都退出了,但我還在。

這讓我想起了“得到”APP的創始人羅振宇。10年前他發願說每天6點要準時在公衆號裏發一段60秒語音,連續10年,絕不中斷。說實話作爲用戶當時我並沒當回事,因爲那時國內新公司的平均壽命也才3年多一點。然後就到了2022年12月21日,他的第3652條語音爲這個自創的行爲藝術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並在此過程中,他把公司經營成了可以制定行業規則的領頭羊。

雖然市面上關於他本人的非議頗多,但我從這個持續10年的行爲上看到了一種難得的做事心法——“長期”和“死磕”。

我還想到了最近因爲電視劇《狂飆》爆火的演員張頌文。他24歲纔開始決定做演員,隨後成了班裏年紀最大的學生。畢業前三年,他被各個劇組總共拒絕了800多次。因爲沒錢,總是在傍晚7:30以後纔去菜市場論堆買菜,以至於整個市場的商販幾乎全都認識他。最終在堅持23年之後,才因爲這一部劇而被大多數觀衆認識。

一位演員的走紅當然具有偶然性,但我想到的是,有幾個人可以在之前鬱郁不得志的行業裏無怨無悔地堅持23年?反正如果是我的話,最多3年恐怕就打退堂鼓了,而且我的理由聽上去還不容反駁:沒有天賦;沒有好機會;我不適合……

我不否認在許多領域的確存在“先發優勢”,但也有許多領域的確更看重持續的時間,特別是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事。當時間幫你淘汰了絕大多數競爭對手,你最終成了行業裏屈指可數的熟手老炮兒,那麼機遇落在你身上的概率自然就更大些。當前輩和同儕都紛紛出局以後,身爲老鳥的你又憑什麼不該享受更多的發展紅利呢?“剩者爲王”,這是你應得的。

做得早不如做得久,何況真正價值巨大的事,大都值得做很久,很久很久。於是新年我給自己立了一條新規矩:

以後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時候額外再加上一條,這事值不值得做很久很久,比如至少10年,甚至一輩子?

如果值得,那再接着考慮。畢竟“股神”巴菲特早就說過:

如果一支股票不值得你連續持有10年,那麼它就不值得你持有它10分鐘。




《如是我聞》

持續創作,時光會幫你消滅99%的對手。

——和菜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