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醫學教授,裸辭當老農,還到美國搶飯碗!他憑啥這麼豪橫?

“沒有興趣的努力,頂多算是機械勞動。”

很多職業指導課程都會告訴你:只有找到真正的興趣愛好,你纔有可能發揮特長、獲得成功、走上人生巔峯!

然而,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首當其中的就是學了不喜歡的專業,幹了沒興趣的工作

曾有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不感冒”。也就是說,4個學生裏就有3個人對學業沒有絲毫興趣。更不用說畢業後,剛好能幹上“喜歡的工作”,踏上“心儀的崗位”了。

其概率無異於出門買了張彩票,轉天就中了頭獎!

這可怎麼辦?

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過那些所謂“走上巔峯的成功者”,就會發現職業導師們口中說的,不過是一種理想狀態。就像上學時老師說“在沒有摩擦力的情況下,物體會一直運動下去”一樣。事實是,你不可能找到“沒有摩擦力”的長板,你也很難順利幹上自己喜歡的工作。

明白了這點,再想“該怎麼辦”,就容易了很多。

比如說,今天聊到的這位“走了30年彎路,最終賺的盆滿鉢滿”的高人。

他,出身貧寒,還“誤入歧途”地學了不喜歡的專業

他,一直帶着“摩擦力”前進,竟在“不感興趣的領域裏”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成績

他,人到中年一切清零,迴歸本心,不僅創造出鉅額財富,甚至把事業版圖開到了海外!

他是怎麼做到的?

又有哪些“玄機”,可以讓你我借鑑呢?

玄機一:走彎路,有時候就是捷徑

姜銘濤,1963年出生在山東威海的一個農民家庭。

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被外派去支援三大線建設。只剩下姜銘濤和4個兄弟姐妹,與大字不識的母親相依爲命。趕上生活拮据,小銘濤的一天三餐就只能喫榆錢和地瓜葉。

大一點了,姜銘濤開始跟着母親下地幹活。那個時候,一個成年男勞力一天最多能賺8個工分,而剛10歲的姜銘濤自己就能拿到4個工分:翻地、整平、挖坑、種樹、收莊稼、打場……不僅樣樣精通,就連上下學,他都要揹着個筐,順便撿些“肥料”帶回家。

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姜銘濤就已經在“種地”這件事上找到了人生的價值感

你可能會說:這還不容易,留在老家接着種地,不就能實現願望了嗎?

可如果姜銘濤也這麼想,只會多了一個“能幹的農民”,而少了一個“在美國開公司的能人”。

所以,當得知高考恢復後,姜銘濤第一個就報名了縣裏組織的高考衝刺班。

他當時的計劃是學個工科專業,畢業後當個工程師,說不定還能回到農村,改善農耕條件。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本來成績挺好的姜銘濤考試時突然發揮失常,揭榜時一看,差14分沒到全國重點分數線。但好在還能報本省的大學。於是,班主任建議他學醫:“你記性好,適合讀醫科。”遠在他鄉的父親也託人帶話來說:“醫生這個行業旱澇保收,穩當!”

就這樣,1979年夏天,迷迷糊糊地,姜銘濤就到山東大學醫學院報道了。

入學後不久,他又被選到6年制的英語醫學班。一下子,英語成績也提升上來了。

而這一切,都爲他日後出國發展打下了不可替代的知識基礎。

人,往往就是這麼奇怪。

你喜歡什麼、想做什麼是一回事,真到了實際中,能做什麼,又是另一回事。

就像小時候經常有人問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呀?

現在再回頭看看,當初那個答案,和現實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

所以,我們還需不需要夢想了呢?

當然需要!

但與“長大後我想做什麼”相比,“現在我該做什麼”似乎更重要。

也就是說,你可以在保持初心的同時,培養出階段規劃的能力

就像姜銘濤。

小時候幫媽媽下地幹活,他的目標是做到同齡人裏最好的。於是練就了一把種地的好手藝。

後來能參加高考了,他又一心撲在了學習上。雖然臨場發揮出了點狀況,但畢竟一腳踏進了知識分子的行列,從此開啓了新的人生篇章。

所謂在其位,盡其事

像什麼“長大後我要當科學家、音樂家”等等,不過是建立在孩子們幻想上的空中樓閣。

而成年人更需要的是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做自己目前最需要的,能帶來穩定收入和幸福生活的事情。

這就需要你能將自己的人生拆解成一個個小環節。

然後在每個環節上有目標、盡全力、不負我心

就像沿着臺階一步步走,才能攀到高處一樣,我們的人生,同樣是由一個個紮實的小環節組成的。

所以,你現在正處在哪個臺階,是否走紮實了呢?

而我們的主人公,進入大學學習後,又會如何表現?

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踏上異國之旅的呢?

玄機二:把「不喜歡」做到最好

可能你會說:我也想穩紮穩打。但這個職業我就是不喜歡,天天上班跟上墳似的,怎麼可能做好?

這個說法看起來挺有道理,但實際禁不起推敲:讓你“幹不好”的根源並不是“不喜歡”,而是你的焦慮。當你說出這句話時,內心就已經開始牴觸,其負面作用早就大過了這件事的無聊程度。更何況,這事是否無聊,也並非定論。

在心理學裏,有個說法叫:當一個人陷入焦慮,就很容易出現災難化的想法。然後只要他遇到問題,就會慣性地往最壞的方向考慮,行動自然也跟着走了樣。

很明顯,“誤入歧途”的姜銘濤,不是這樣的焦慮者。

學醫雖然不是他的初衷,但並不妨礙姜銘濤在大學裏學得風生水起

他先是被“矬子裏拔將軍”,進了6年制的英語醫學班;

然後,他又在學校的各項競賽中出類拔萃,經常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甚至,他還當過幾屆競賽的主持人,在學校裏成爲衆人矚目的焦點……

這,妥妥的就是“學霸本霸”啊!

可是,你知道嗎?姜銘濤在日記裏竟然寫道:

今天班裏有位同學暈血,學校不得已同意他換了專業,我好羨慕。

他該不會是人格分裂了吧?

當然不是。

這恰恰說明了,能人在不利條件下,都具備一種能力,叫:鈍感力

如果一個人,能不因身處逆境而鬱鬱寡歡,不因謹小慎微而自尋煩惱,不因無謂的批評而妄自菲薄,就會因爲這種“鈍感力”而變得自信樂觀。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還特別寫過一本書,書中他給出了“鍛鍊鈍感力”的5條鐵律,你可以拿來參考:

1、迅速忘掉不愉快的事;

2、認定目標,即使失敗也要繼續挑戰;

3、坦然面對流言蜚語;

4、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

5、面對表揚,不得寸進尺,不得意忘形。

正因爲如此,姜銘濤這個鈍感者纔會在不喜歡的專業裏,幹出了驚豔世界的成績!

大學畢業後,他報考了本校的臨牀研究生,認識了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留學回來的導師。

導師看姜銘濤是個好苗子,就鼓勵他“可以試試出國發展”。

就這樣,1987年,姜銘濤以650分的託福成績,順利拿到了加拿大安大略大學的博士入學資格。

從此,姜銘濤徹底“起飛”了!

1995年博士畢業,他入職多倫多大學當了教師,太太則做了實習醫師。

1996年,他又考上了美國威斯康星州大學博士後,舉家搬遷到美國,繼續研讀醫學。

隨後,姜銘濤便拿下了美國心臟病基金會基金,直接從講師變成了助理教授

更可怕的是,他後來發表了一篇論文,直指當前醫學界中的謬誤!美國生理學會雜誌將他的研究成果稱爲“里程碑式的發現”!

當年那個整天在土裏刨食、上下學撿糞的農村少年,如今在國外過上了兒女雙全、有房有車、衣食無憂的中產生活姜銘濤應該知足了吧?

可誰知,他竟然又說:

這項成果的成功,讓我打破了對學術權威的迷信,同時也感到了一種深深的失落。

啥意思呢?

翻譯一下就是說,他覺得自己從頭就沒喜歡過醫學,竟然也能得到如此高的肯定。這種錯位式的成就,讓姜銘濤倍加難受。

你看,人在喜歡的領域獲得成功,會繼續激勵自己向前;而如果在“錯的領域”裏拿了“高分”,反而會讓人產生一種分裂感。

姜銘濤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已經人到中年的他,又該如何解決這種擰巴呢?

玄機三:是時候「換個活法」了

欠的債,早晚要還。

在美國,助理教授的合同是一年一簽。然後從入職的第二年開始,基礎工資就開始按百分比往下減。換句話說,今後你能拿多少工資,完全看自己的本事。教授也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喫老本。這種機制,就是要逼着你不斷往前跑,本無可厚非。但對於一直無法從醫學研究裏找到樂趣的姜博士來說,他已經做到了自己的極限。

再想繼續往前跑,真有點力不從心!

起點就等於終點的尷尬,讓他的壓力越來越大,最終患上了季節性抑鬱症。隨後,姜銘濤又被診斷出繼發性低血糖,天天別管吃了多少飯,就是一直覺得餓。教授的情緒更是低到了谷底,除了躁動不安、就是極度抑鬱。

如果,你每天都感到焦慮、疲憊、非常不快樂,很有可能是在一條不屬於自己的道路上奔跑了太久。

而你,值得去更好的地方。

於是,在46歲那年,功成名就的姜銘濤,果斷選擇了裸辭!

走出實驗室的他開始嘗試不同的工作:辦過球迷俱樂部、做過報社主編、甚至還賣過一段時間的保險。可繞了一大圈之後,姜銘濤發現自己最喜歡的依然是——種地!

當他再一次站在山野鄉間,聞着泥土花草散發出來的芳香,那種老朋友般的熟悉感與迷戀油然而生。

姜銘濤當即決定:我要回歸山野當農夫。

在詢問了一圈親朋好友後,姜博士發現當地(美國馬拉松郡)的花旗參非常受歡迎,便開始着手準備種植花旗參。

然而,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一個常年拿手術刀的人,突然換上了鋤頭,總歸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再加上當地花旗參的種植戶大都是家族性產業,種參的經驗概不外傳。要想從這個行業裏分得一杯羹,恐怕不比繼續做醫學研究簡單。可架不住咱們姜博士有興趣、很喜歡啊。

既然不會種,那就先從“賣花旗參”做起。

儘管站在一羣白人中間,自己顯得格格不入,可誰也沒規定這必須是白人的生意啊。

就這樣,姜博士愣是在馬拉松郡種參的圈子裏,爲自己爭得了立足之地。進而又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慢慢打開了“務農”的這道大門。

如今的姜博士,雖然已經完全沒有當初在實驗室裏的“知識分子”形象。整天不是在地裏整地、打樁、播種,就是拉遮陽棚、修理農具、開拖拉機……風吹日曬的,人也瘦了、皮膚也黑了,但精神卻越來越好。

當初姜銘濤辭職時,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覺得他這是好日子過膩了,瞎折騰

可在姜銘濤自己看來,這些評價都不重要,關鍵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在農場裏嗅着土地的芬香,與樸實的農民打交道的日子,讓姜銘濤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以及之前幾十年都未曾出現過的幸福感

所以你看,即使要懸崖勒馬、緊急掉頭,同樣還是需要一些鈍感

他人的評價、生活的變化,以及周遭的一切都不需要你太在意。只要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能做什麼,目標在哪裏,日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向着你夢想的方向前進!

04 寫在最後

人,最終還是要走在屬於自己的道路上,纔會感到心安。

但是,早期的一些彎路,往往也是不可避免

正如當初通過讀醫獲得更廣闊的視野,獲得更多機會的姜銘濤。

所以說,走彎路其實並不可怕。

只要你會適時拆解自己的人生目標

鈍感力在某個階段做到最好;

又能在需要的時候,換回正確的賽道

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

關於姜銘濤和他的故事,你又有哪些看法呢?

歡迎留言,我們討論區裏接着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