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一點點收穫

這個書是2021年,寫作羣的一位小夥伴給我推薦的。之前一直在我的購物車裏,最近才把它買回來。

作者程浩,出生於1993年。他出生的時候就被醫生斷言說最多隻能活五年。在這當中已經下過無數次,病危通知書。
然而,他活到了20歲才離世。生命多活了十五年。

這本書中,作者戲稱自己爲“職業病人”。
別人從小可能就玩過很多玩具,而他從小被家人帶着跑遍大江南北體驗幾百萬醫療器械的治療。

因爲他從小就不能走路,只能坐着,或者臥着,輾轉了幾個大城市的醫院也沒有一個醫生能給出他一個準確的答案,這個病因是什麼?

因爲身體的原因,他沒有上學,所以從很小開始,他媽媽就教他讀書認字。

九歲的時候,他爸媽給他買了檯筆記本電腦,是筆記本電腦就是他最好的玩伴。

他從十歲開始讀書,一邊讀書一邊寫讀書心得。後來開始在知乎上回答別人的問題。

漸漸被網友們所認識,在他去世後,數10萬網友自發哀悼。金山網絡CEO傅盛說,看了這些文字才理解,生命的厚度各有不同。陳浩的生命只有20年,但對生命的理解完勝我已有的35年。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它和其他的小說有什麼區別?

果然還是有區別的,書裏竟然說了一些閱讀的信念和方法。算是實用類小說。

摘錄一段

總是有人喜歡問我沒有時間讀書怎麼辦?讀書心不靜怎麼辦?
古人談讀書有三上,廁上,馬上,枕上。
現在人讀書應該有三上,公交車上排隊等候上,網上。
這都是時間,爲什麼不讀?這個世界上除了學生,沒有人是拿專門的時間來讀書的,家庭與生活纔是一個人的主旋律。
不會利用空餘時間讀書的人,即使有大把的時間,也不會讀書。
至於心不靜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心情跟讀書到底有什麼直接關係?
就我自己而言,高興了要讀書,難過了要讀書,悠閒地要讀書,煩躁了要讀書,喜悅了要讀書,憤怒了要讀書,情人節要讀書,清明節要讀書,大年30也要讀書。讀書的理由只有一個,自己每天讀書的承諾還沒有兌現,所以要讀書。
想讀書,就要認真對待讀書這件事,不要把讀書當做生活的點綴,而是當做生活的習慣。
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就像一天三頓飯,到點就要喫,喫不着就心慌,要主動找食兒喫,而且非喫不可。等喫到嘴裏,安心了,泰然了,該Dota就Dota,該睡覺睡覺,該嘿咻嘿咻。
不論你多麼不想看,你要拿本書坐在那裏一個小時,要培養讀書的定性。
閱讀永遠是一場孤獨的旅程,考驗的是你有沒有決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盡頭。

爲什麼我想寫這篇文字呢?

記得早上和師父聊個事情,師父問: 你的收穫是什麼?

我想了半天,我的收穫是什麼?

想了許久,終於找到了答案。

於是,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決定要留下點什麼,所以寫了這篇文字,對於讀書這件事,有了新的看法,這就是我的收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