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娘娘送別

娘娘是我家門叔父的妻子,打小一直喚她歲環娘娘,大名叫啥真不知曉。娘娘在我心目中,就像石縫裏的一棵小草,雖然不起眼,但她不懼風雨、堅韌頑強、挺拔向上、傲然綻放。

娘娘,於農歷十一月初五早上十時十分因病不幸離開了人世,終年八十歲。得知這一噩耗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十分震驚,難以接受。每年回家都要去看望叔父和娘娘,娘娘都是滿面春風,笑語相迎,讓座讓喫,問長問短,從未發現有任何疲態病態。第二反應是:必須回老家給娘娘送行。疫情當下,寒風凜冽,但這怎麼也擋不住我爲娘娘上一株香、壓一掀土的迫切心情。第三反應是:沉痛哀思,感念種種。因爲我們這代人,是喫百家飯長大的,娘娘和叔父沒少幫扶,沒少送喫送喝,他們是對我們有恩的人。娘娘之所以令人尊重,受人愛戴,她的身上有一種最樸素最純潔最無私的精神情懷、大智若愚大愛無疆的可貴品質。正所謂:生在石縫無客看,春來仍將枝葉展。

娘娘是甘肅武都人,1943年9月16日出生。前些年大女兒陪着娘娘回了一趟老家,由於路遠多年很少走動。在我的印象中,娘娘就沒有孃家,孩子就沒有舅家。不像我們每到忙罷或過年,娘帶着我們就去舅舅家了。所以說,娘娘她老人家把一生都獻給了我們耿家,把生命都獻給了這片黃土。

六婆活了九十多歲(六婆是叔父的母親),是我們村最高壽的人。八九十年代,老人沒有子女嫌棄,四個兒(本來五個,老三在老人之前去世)想去誰家去誰家,想在誰家喫住就在誰家喫住,但老人家心裏總有一杆秤,知道誰對脾氣,誰待她最好。六婆身體特別胖,到後期癱瘓在牀,娘娘一直伺候到老。娘娘人憨實,沒有抱怨,絕不高聲,沒有是非,默默付出,與妯娌家門分院左鄰右舍關係都十分和睦融洽。那個年頭不興披紅,如果放到現在,披紅掛綵的首先是娘娘。

七十年代,我的另一位叔父也就是六婆的三兒去世了,留下了兩個年幼的女兒。兒子去世,媳婦要改嫁,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兩個女兒咋辦?帶走不可能,留下誰養活?家族遇到這樣的不幸,總得有兄弟站出來,叔父和娘娘義不容辭挑起了這副重擔。叔父和娘娘育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又收養了一個女兒,加上留下來的兩個女兒,家裏共七個孩子。在那個缺喫少穿的年代,日子的艱辛可想而知。但娘娘不偏誰不向誰,待她們比親生的還親。把她們撫養成人,供她們上學,幫她們成家,就是現在仍然時時刻刻掛牽着。娘娘老了,娘娘病了,娘娘不能動彈了,捫心自問我們做兒女的究竟能爲老人付出多少,我認爲杯水車薪,不說接屎端尿、擦洗餵飯、行孝報答,就是打個電話、回來看一眼能有幾人?幾次?老人不抱怨不奢求,有苦自己受,有難自己扛,有淚肚裏咽,總希望兒女跟人一樣,比自己過得好。這就是我們的父母!這就是我的娘娘!一個有大愛的母親!

娘娘從甘肅來到陝西,與叔父組建了家庭。能想象得到,她幼小的時候生活一定很苦,能來到陝西肯定是家裏清貧養不起,才逃荒逃難走到我們這兒的。那個年頭,我們家也窮啊!娘娘從一個苦海逃到另一個苦海。文革時期,叔父經常被村上開會批鬥,那種滋味現在想起來都很難受,可娘娘抹着眼淚一天天挺了過來。春雷一聲震天響,清風數拂天下春。七十年代末期,叔父終於昭雪平反,擔任了我們村村長,一直幹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卸任。期間娘娘從不干涉叔父的工作,真正的相夫教子,賢妻良母。

孩子大了,一個個都已成家,本該是老人獨享清福的時候,可身處農村,沒有養老保障,你一刻也不敢閒着,何況兒女還有過得不好、不隨人心的,不幫咋辦啊?做人就這麼難,做老人尤其更難。大女兒女婿出事了,窯洞塌陷遇難了。他走了事小,留下三個幼小的聾啞孩子,再有本事有能耐的人,你說咋整?幸好有叔父和娘娘這樣的靠山支撐着,經過多年的努力,大女兒慢慢地一步步走出了困境。娘娘的大女兒比我大些,我叫姐,她的一生太苦太艱難了。她本是一位民辦教師,工資低還不按時發放,家庭的變故迫使他下定決心,放棄了工作,自己創業辦起了幼兒園,剛辦沒幾年,國家一張紙令民辦教師轉公辦了,她的人生就這麼不走運。現在的日子不敢說好,但總算走出了最低谷最艱難的時期。大女兒的人生就是一部血淚史創業史,非常勵志,她的故事會感動中國的,這裏就不詳細贅述了。

娘娘含辛茹苦,忍辱負重,把七個孩子拉扯成人,特別自己生養的四個孩子,全都傳承了她的本分實誠,心底善良,不張揚,不造作。改革開放後,人們都紛紛湧入城裏,娘娘的兩個兒子,卻一直紮根於農村。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地務農,農閒在村鄰當小工,日子還算過得去。他們幹活從不惜力氣,做事厚道實實在在,在村上具有一定的人緣和口碑。

娘娘的一生是苦難的,也是幸福的。她養育了七個孩子,誰說這不是財富呢?她病重期間,兒女們輪換守護在她身旁,各盡其孝,各盡所能。大女兒隔三差五爲母親洗洗涮涮,大兒晚上一直陪護着老人。小兒是最憨實的一個,打結婚後就一直與老人過活。瓢不碰鍋沿那是假的。小兒說:我媽臨終前光愛罵人,把所有的氣都撒在我身上。我說這是老人愛你、疼你、放心不下你,不罵你你能記住嘛!有孝順兒子,後邊必然有一個強大的孝媳支持。的確,娘娘晚年,最大的福報莫過於兒媳了。天天做三頓飯,籠火取暖燒炕,伺候老人起居,還要忙地裏農活。所以,軍功章的多一半應該是兒媳,老舅家披紅當之無愧首先是兒媳們。寫到這裏,本人也不惜溢美之詞,感謝兒媳們對老人的孝敬伺候!有你們的示範,步入耄耋之年的叔父放心了;有你們的引領,下一代有了學習效仿的目標。

娘娘於農歷11月11日安葬,侄兒侄孫們冒着疫情的風險,從四面八方紛紛趕回來,爲老人家送行。

頭枕槐山,腳踩五鳳。音容宛在,  千古流芳。祖籍甘肅,落戶耿門。 心地善良,憨厚實誠。含辛茹苦, 忍辱負重。孝敬公婆,養育子女。 妯娌和睦,鄰里融洽。四世同堂, 功德無量。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德澤千秋,善布四方。大智若愚,大愛無疆。諄諄教誨, 永記心上。

娘娘,您老人家一路走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