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出自《道德經》第01章,意思是:保持無慾,可以觀察到事物的奇妙;保持貪慾,就可以觀察到事物的用途。

01-4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出自《道德經》第01章,意思是:保持無慾,可以觀察到事物的奇妙;保持貪慾,就可以觀察到事物的用途。

慾望是出自主觀的渴望,貪圖和追求。沒有慾望,就能看到事物的客觀情況,可以發現奇異之處和玄妙之點,就會感嘆大道的神祕,自然的精彩。心懷慾望,就會發現事物的利害,好壞和優劣,就會注重事物的價值,意義和作用。

客觀事物沒有是非對錯,自然現象沒有利害禍福。但人心叵測,情感豐富。通常用是非對錯衡量,用好歹利害判斷。如果剋制慾望,去除觀念,人們通常可以看到事物的自然屬性和神工鬼斧;如果心慾念貪,人們通常密切注意事物的功能屬性和作用意義。智者觀看事物的玄機和奇妙,試圖洞察事物的原理和本質;所以,必須保持無慾和不貪。凡人尋找事物的用途和價值,通常注重是非和利害;所以,經常帶有貪慾和追求。置身度外,可以觀察事物的美妙,奇妙和玄妙,洞察其中的原理,原因和原則;提升自己的認知,理解和學習水平。設身處地,可以判斷事物的是非,對錯和優劣,劃清其中的利害,好壞和禍福;做好自己的應對,籌劃和準備。

例如:研究歷史,其一可以置身度外,不設觀念和立場,純粹研究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後果,轉折演變,環境條件,探索事物發展的道理,情節演變的過程和造成結果的關鍵;欣賞其中的玄機,感嘆其中的無奈,同情人物的命運,屬於理性思維。其二,可以置身局中,設定觀點和立場,判斷人物和事件的是非對錯,作用意義,得失利害;斷定忠奸,善惡和進退,設立榜樣,教訓和典範;證明自己的偉大,光榮和正確。屬於感性思維。有此分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主觀主義,前者形成歷史的科學理論,逐步完善和成熟;後者形成歷史故事,反覆樹立和打倒。

常無慾就是堅守客觀,秉持理性,尊道積德,無爲不私;循規蹈矩,順其自然。常有欲就是堅持主觀,秉持感性,縱慾豪情,有無自私,無法無天,逆勢而動。無慾者隨機而動,憑力而爲,信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欲者積極主動,隨心所欲,信奉事在人爲,人定勝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