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閱讀381/400】《如何設計教學細節:好課堂是設計出來的》

【快速閱讀381/400】《如何設計教學細節:好課堂是設計出來的》“輕教學”旨在通過對課程設計和教學實踐進行微小,但有效力的修改來推動教育的積極改變。

第一部分 這樣設計教學細節,知識記憶更紮實

1、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分爲六類:知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及評價。

2、知識都是相互關聯的,對知識間的關係瞭解得越清楚,我們才越能夠進行批判性分析和創造性思維,不願意花力氣去記東西的學生對一個話題的理解永遠只能流於表面。

3、不管我們想教會學生什麼樣的認知技能,對於事實資料的記憶都是必要前提。

4、在一節課的前幾分鐘或者最後幾分鐘進行輕教學活動,對課程安排進行微調,或者調整引入新知識和回顧舊知識的順序,都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第一章 課前課後巧提問,課堂內容記得牢

1、測試效應~提取效應就是說,如果你想從記憶中提取知識,就必須先進行記憶提取的練習。對某件事的記憶練習次數越多,你在未來記起這件事的概率就越大。

2、反覆練習回憶某件事情可以加強對這件事情的記憶。

3、測試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每天課堂上的小測驗,或者口頭考查,還可以是在線的簡答題。利用課前五分鐘的口頭問答這樣簡單的形式進行。

4、每堂課開始時、結束時和正式考試前的簡短的(不需要評分)單選題小測驗可以把學生成績提高整整一個檔次。

5、記憶是思考的結果。利用上課開始或最後的幾分鐘針對課上講過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提問。

6、每節課一開始,讓一個學生對上一節課的內容進行三到五分鐘的總結,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要做一次這樣的練習。讓學生以寫作的方式來回答問題的好處之一就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參與。

7、提醒學生,你不是想讓他們找答案,也不是想看誰能最快找到答案,而是在幫他們進行信息的記憶,只有花時間從大腦中去提取這些信息而不是去筆記本中找信息,他們纔會有所收穫。

8、閱讀檢查。學生接觸網絡上的課程內容,就可以進行提取練習了。在每一頁或每一部分內容的最後設置一些提取練習,並保證學生必須做完這個小測試才能繼續學習下一部分內容。

9、交錯式學習。要讓學生記住作者的國籍,我不會讓他們在一堆國籍中進行選擇,而會讓他們做一個簡答題:作者的國籍對他的寫作有怎樣的影響?要完成這道題,就需要他們記住作者的國籍並對這一信息加以運用。

10、下課前請學生寫下當天學習的最重要的概念和一個仍然沒有弄明白的問題或疑問(也就是一分鐘書面報告)。

第二章 先測驗再講課,學生理解更深刻

1、對希望學習的內容進行預測可以提高對這些內容的理解和後期提取的能力。

2、預先測驗效應:未學先測驗,理解記憶更深刻。對於要學習的內容,先花點時間來預測答案,即使預測是錯誤的,也會加強之後對學習內容的記憶。

3、暫停—預測—思考。在預測活動中,爲了提高預測的準確度,你會積極尋找事實或信息之間的聯繫,這樣大腦就爲接下來的學習進行了充分準備。

4、只要是嘗試去找到問題的答案,即使答案不正確,這一過程也讓大腦在接收到正確答案時對其進行更深入的處理,從而爲大腦對這一信息進行編碼創造肥沃的土壤,這種效果是直接看答案達不到的。

5、如果不希望那些錯誤的答案給學生留下比正確答案更深刻的印象,就一定要及時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預測或預先測驗的答案是否正確。

6、預測—信息暴露—講解。如果能在講解了正確答案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預測正確或者錯誤的原因,那就更好了。

7、保持概念化,快速反饋 ,促進反思。當講到事件、問題、事例或歷史事件時,先不要說出結局,讓學生來猜一猜結局。

8、奇會讓大腦中的海馬體更加活躍,而海馬體對於記憶的產生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多個知識模塊,交錯教學優於單一教學

1、交錯式學習:a)將課程學習分散進行;(b)將你想掌握的技能進行混合練習。

2、採用分散的學習,時間的間隔會讓我們慢慢遺忘學過的內容,當再次學習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從長期記憶中去提取信息,所以,分散的學習迫使我們至少部分地進行了記憶提取。

3、交錯式學習是指花一些時間來學習某項內容,在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一項內容時先暫停,轉而去學習第二項內容,然後回到第一項內容的學習,學習一會兒以後再轉向第三項內容的學習,然後又回到第二項內容,如此往復。簡單地說,這個過程融合了間隔式學習和混合學習。

4、模塊式學習或練習會加深某一特定環境和在這一環境中學習的技能或概念的聯繫,而交錯式學習迫使我們頻繁地將學到的信息和技能在不同環境中進行遷移,從而幫助我們培養將學到的技能運用到新環境中的能力。

5、設置一些每週回顧環節,讓學生可以利用每週最後一次課程的最後15分鐘來運用本週的學習內容回答或解答新的問題。

第二部分 這樣設計教學細節,知識理解更透徹

1、翻轉課堂是學生在課下自主完成學習內容,而課上由教師引導進行一些諸如解答問題、批判性思考和寫作等活動的課堂架構。

2、塔伯特指出,有效的翻轉課堂學習要求教師與學生間頻繁地互動,他在文章中把這種互動比作“在訓練的時候教練與隊員之間的那種互動。教練不會幫隊員來做這些練習,但也不會站在一旁讓隊員胡亂練習。

第四章靈活使用框架圖,知識體系更連貫

1、把握知識間的聯繫:如何像專家一樣學習。框架圖效應:怎樣幫助大腦建立知識網絡。

2、學習的過程就是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不斷形成新聯繫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領悟力就是要幫助他們在大腦中形成豐富的、相互關聯的知識網絡,這樣的網絡可以讓我們將所學領域的已有知識與其他信息、概念和思想進行關聯。

3、作爲一名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在這一領域發展一個關聯更加緊密、密集的知識或技能體系。教師的任務是創造一種環境促進聯繫的形成,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些聯繫。

4、不完整的講義給了學生一個系統的框架,讓學生可以自己去探索和建立新聯繫。在深入學習之前,先激活他們的已有知識,以及他們已經建立的聯繫(預測練習也能達到同樣效果),這樣做會讓你知道新的內容從何講起。

5、開學第一堂課快下課時,在已經向學生介紹了課程主題和大概內容後,讓學生寫下三個關於課程內容的問題或三個他們希望通過此課程學到的東西,在第二次上課時與學生討論大家寫下的內容。學期的第一天專門留了30分鐘時間來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情況。

6、給學生提供一份系統化的內容框架並讓他們自己填充細節,這樣纔可以幫助他們避免“知識孤島”的情況。

7、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材料,不管是幻燈片上的內容還是其他什麼內容,都要越少越好。只給他們提供一個大概的框架,框架的具體細節需要學生自己補充,他們就能建立最深刻的知識聯繫了。

8、提出一個焦點性的問題,讓學生以概念圖來回答。

第五章課堂即時反饋,引導學生“專念練習”

1、隨堂反饋,拔高每位學生的表達能力。無論你想教給學生什麼認知技能,並對他們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分,都應該讓他們在課堂上有練習的時間。

2、培養(對於某一認知任務的)思維能力的唯一途徑就是反覆重複這一目標過程。

3、爲了學會一項技能,一個人必須一直進行練習,練到不假思索就可以做到的程度爲止。

4、在學期開始前,列出你能想到的所有學生在課程中應該掌握的認知技能。分出這些技能的優先順序,確定哪些技能是學生需要儘快掌握的,哪些可以在他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後再開始培養。

第六章 自我解釋,把思路“說”給自己聽

1、自我解釋是一種重要方法,可以幫助學習者填補空白、做出推斷,以有效的方式學習。

2、時不時讓學習中的學生停下來解釋自己在做什麼。

3、同伴教學法。搭建自我解釋活動的支架。引導學生關注原理。利用同伴學習的力量。

4、在網絡作業和閱讀材料旁邊留一些空間讓學生在完成的時候可以寫下自我解釋,讓學生關注自我思考。

第三部分 這樣設計教學細節,學生學習幹勁足

第七章 激發學生積極情緒,讓學習充滿動力

1、根據學習動機的相關理論,內在激勵因素驅使下的學習纔是最有效、最深入的學習。早點去教室,課程一開始塑造諸如求知慾和好奇心之類的情緒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講一些精彩的故事,把整堂課的內容放到一個故事框架裏。

2、喚起學習目的——自我超越目的。在教學大綱中。在課程描述中不要寫這門課程將會講到什麼內容,而應該寫它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東西: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學到什麼技能,讓他們來改變世界?學習可以給他們的生活、未來和職業帶來什麼好處?上課的第一天就應該明確這些目的。

3、承認教室中的情緒,讓課堂成爲社交活動 ,充分利用情感的可傳染性。給學生一些機會共同學習、與同伴相互學習和與教師一起學習。表現你的熱情。

第八章 如何樹立學生成長型思維模式

1、不同類型的表揚對孩子和他們的態度、積極性、表現有非常廣泛的影響。

2、成長型思維模式:愈挫愈勇的根本原因。教學模式:調整溝通方式,培養學生成長型思維。

3、獎勵成長。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讓學生有機會練習、冒險,失敗後得到教師的指導,然後再嘗試,而這一過程並不會影響到他們在總體考評中的分數。給予促進成長式思維模式的反饋意見。

第九章 課內外實踐:讓學習和社會聯繫起來

1、基於活動的學習、服務性學習、課堂遊戲學習。讓學生有機會給世界帶來一些積極的變化,專心參與到現實世界中的項目和活動中,並促使學生對課程組織及項目本身進行創造性的和整體的思考。

2、如果你設計的活動需要學生向社會大衆展示他們的作品,這會讓他們看到這一學科、課程與真實世界的聯繫,會激發更加廣闊和具有公共意義的學習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