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關愛“女性心理健康”》

【關愛“女性心理健康”】

女人要獨立、活出自我,做自己命運和生命的舵主;

女人要堅毅,多給自己一些掌聲,進取是女性前進的動力;

女人要自信,成功來源於信念,用信心支撐行動,心有所想必有所成;

女人要有魅力,脫俗的氣質,不凡的外表,優雅的風度,這都是魅力所在。

一、過分善良,就是傻瓜。

善良的定義就是有利於人類。

善良,不僅是一種慈善的行爲。

前者反映本質,後者則只是現象。

善良,是人類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偉大的一種。

如果人不具有這種品格,他就只配做卑賤的鼠輩,既可憎又可憐。

這種行善的品格也許有時會看錯對象,但卻永遠不會過分。

過分的權勢欲曾使撒旦墮落成魔鬼,過分的求知慾也曾使人類的祖先失去樂園。

但唯有善良的品格,無論對於神或人,都永遠不會成爲過分的東西。

善良的傾向是人性所固有的,即使這種仁愛之心不施於人,也會施之於其他生物的。

人性中這種仁善的傾向,有時也會犯錯誤。

所以意大利有句嘲諷話:“過分善良,就是傻瓜。”

爲了不做濫施仁愛的傻子,我們就應該注意,不要受某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慾的欺弄,而變得容易輕信和軟心腸。

輕信和軟心腸是誘使老實人上當的魚餌。另外要小心,我們在做好事時,不要先毀了自己。

人心固然應該善良,而行善卻不能僅憑感情,還要靠理智的指引。

人性中既有天然向善的傾向,也有生來向惡的傾向。

那種虛榮、急躁、固執的性格還不是最壞的。

最惡的乃是嫉妒他人以至對其加以禍害。

有一種人專靠落井下石,給別人製造災禍來謀生。

如果他能原諒寬容別人的冒犯,就證明他的心靈是超越於一切傷害之上的。

如果他並不輕視別人對他的微小幫助,那就證明他更重視的是人的心靈而不是錢財。

二、放下對美貌的執念。

Eva說:“我喜歡皮划艇、戶外運動、潛水,但每次聊起來,她們會說,我也喜歡,但我害怕皮膚曬黑,所以我不敢。

同樣,她們也會因爲害怕高原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不敢去西藏。爲了外貌,損失這麼多人生體驗,不值得。”

靠臉喫飯的女明星,女模特成了女性追求獨立過程中的偶像和樣板,以至於大多數女生陷入了外型焦慮。

女性對於外貌的注重遠遠超過男性,是男權的產物。

從生物學角度,美由取悅而進化。

雄性動物普遍比雌性動物漂亮,因爲在動物界,雄性必須通過取悅雌性獲取交配權,進行基因的延續。

而人類漫長的進化中,女性往往通過婚戀改變命運,擁有美麗的外貌同樣是求偶和取悅男性的需要。

女性們爲了保持外表的漂亮,而活得過分辛苦。

女人想要活得越來越透、越來越開,接近獨立、自由和自我,就要慢慢放下對美貌的執念。

女性的內在審視者其實是男性。

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女性反對“女爲悅己者容”,卻對自己的外表更加苛刻、自卑、焦慮的原因。

她們潛意識裏長着一雙男性的眼睛,這雙眼睛告訴她:你是獨立女性,所以要比別人更美,不能老,不能喪。

在這種“男性凝視”心理影響下,女性不是更自由,而是束縛更大;不是更自我,而是活在更加單一的審美標準下。

智力與成就沒有提升她們的自信,相反,她們站得越高,越被完美主義束縛。

女人對美的貪心,讓人生體驗變得糟糕,畢竟沒有任何美貌能對抗時間的刀鋒。

如果你渴望的是真正的獨立與自由,要明白美貌夠用就好了。

何爲夠用?

與你的年齡、身份、工作相匹配。

女演員是對容貌要求最高的職業,差不多要90分甚至以上的美貌纔夠用。並且容貌下降的速度一定要比常人慢,否則會被批爲不敬業。

其次是女網紅。網紅通常生活在照片和直播裏,必須有一張“上鏡的網紅臉”纔夠用。網紅臉在現實生活中很容易暴露短板,所以網紅要謹慎參加線下活動。

作爲平常女性,美貌夠用的標準有5點:

1.體重中等。

如果能中等偏下更好,但不要相信“體重兩位數的女人才有未來”這種鬼話。你不需要很瘦,但切忌太胖。胖不是顏值問題而是能力問題。

2.早晚進行基礎護膚。

過了25歲,要學會畫眉毛和口紅給自己提神。它不僅讓你顯得體面,更能鍛鍊你的自律。

3.保持頭髮的清潔、髮型的穩定。

髮型是你的第二張臉,千萬不要留很長的頭髮卻很少打理。當你足夠成熟、自信,請開始嘗試精幹漂亮的短髮造型。

4.衣櫃裏有幾套質量不錯,可以出席重要場合的衣服。

平時想穿什麼穿什麼。衣服的功能是保暖、清潔、與你所處的環境相配,你不是女明星,辦公室也不是後宮,豔壓同事沒有任何意義。

5.避免暴飲暴食,能走路的時候不要坐車,能上樓梯的時候不要坐電梯,你的身材基本上就夠用了。

美貌最大的敵人是時間,而你要與時間做朋友。能對抗地心引力的不是玻尿酸,是你的才華、財力、經驗、氣質、自信以及優雅的應變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如果後者逐年增加,你的容貌就永遠夠用。

三、警惕“防禦性傾聽”。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一種困境(特別是女性):

對方的表述沒有別的意思,但我們就是覺得話裏帶刺、陰陽怪氣。

有時候,這種敵意是真的。

也有一種糟糕的可能:

聽者陷入了防禦性傾聽。

這是一種將中性評價理解爲對自己批評、歧視和敵意的傾向。

聽者在內心設立起屏障,陷入敵意想象,並試圖反擊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實際上曲解了對方的意思。

和批評、蔑視、冷戰一樣,防禦也會推動關係中的矛盾升級。

防禦性傾聽是:

遭受想象出來的、來自“對方”的利箭的攻擊。

疼痛和傷心都是真實的,後果也極具災難性。

中國人有表意委婉,話裏有話的傳統,聽不懂潛臺詞可能會被認爲是“不懂事”。

但過度解讀、尤其是帶有防禦性的消極詮釋,也可能會讓關係變糟。

防禦性傾聽的誘發包含三個關鍵:

一是,自己認爲的缺陷;

二是,對缺陷的敏感性;

三是,感知到的來自對方的威脅。

低自尊和高敏感的人更容易防禦性傾聽。

低自尊的人常常傾向於賦予自己較低的價值,過度重視自身的弱點和缺陷,而忽視那些優勢。

他們會覺得,一旦別人瞭解真實的我之後,肯定會失望,因此選擇帶上面具或保持心理距離,隱藏真實自我,迎合社會的期待。

而一旦自己的假面具被強行觸碰,他們可能會像一隻炸毛的小貓試圖反擊。

高敏感的人則更容易對話語和潛臺詞進行深度加工。

如:你每天都要早早上班,還能化這麼精緻的妝,真厲害。

——她是在諷刺我不務正業嗎?

這一特質在宮鬥劇中可能會讓你活得更久,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帶來無窮無盡的內耗。

防禦性傾聽也不全是聽者個人問題,跟環境氛圍也有關。

如果對方總是表現出威脅性,我們當然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如果對方喜歡評價他人、對世事不夠包容,即使他評價的對象不是我,我們也會感到受威脅。

或者,當你求助或傾訴情緒時,對方無法和自己共情,反而指責、說教起來。

有時我們之所以會出現很大的防禦反應,是因爲將自己對自己的不認可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覺得別人也不認可自己。

在防禦中,我們把內部的危險變成了外部的攻擊。

把危險投射到外界,再折回來攻擊自己。

它可能導致:

我們會越發覺得關係危險,他人不值得信任。

防禦性傾聽的直接後果,我們將越來越不能準確地感知另一個人的信息,接收和發送的消息都會失真。

這種情緒越積越多,我們會變得越來越防禦和敏感,越發覺得世界是危險的,基本的安全感遭到破壞。

防禦性傾聽者爲了保護自己,可能會奮力反擊。

面對想象中的敵意攻擊,我們也可能會奮起反攻、指責對方,因爲我們堅信最好的防守是進攻。

另一些人則是動用迴避策略,切斷交流和接觸。

由於聽者的在意和敏感,中性的言語變成慢性毒藥,疼痛且持久。

真實的攻擊帶來的傷害程度會被放大百倍,讓人元氣大傷。

對於一些人來說,只有迴避接觸、切斷關係才能感到安全。

在會議室裏,他們可能會坐在離自己覺得不友好的同事最遠的位置、迴避對視、減少交往;

在親密關係中,逐漸推辭約會,或乾脆不回消息。

現在,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存在這樣的情況,要如何改善呢?

你得明確自己的防禦情緒觸發點,及時覺察。

客觀分辨這些話語和動作是真實的攻擊,還是自己想象的?

或許通過溝通我們會發覺:

自己以爲的利箭,原來只是一片輕輕柔柔的竹葉。

自我覺察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對自己友善;

二是,和他人聯結;

三是,覺察和接納當下的感受。

不同於無情地評判和批評自己的各種不足或缺點,自我覺察意味着,你的不足是可理解、可接納的。因爲根本就沒有完美的人。

我們可能尋尋覓覓一個願意無條件接納我們、面對他不需要任何有防禦的伴侶,最後我們發現這個人只有自己。

只有自己能給自己無條件的愛,當你開始愛自己,哪怕是真實的惡意攻擊也變得不足爲懼。

沒有人天生自卑、防禦,一定是因爲曾經受到過攻擊,因此想要保護自己。

但如果始終對外謹慎地豎起盾牌,把傷口藏在心裏,它得不到愛和陽光的滋養,便也得不到治癒的機會。

對於防禦性傾聽的人來說,最重要也最難的是降低對自己認爲的缺陷的敏感性。

你可以找十分信任的好朋友聊,也可以找心理諮詢師,從你覺得自己覺得最無法承受的地方開始訴說。

實際上,大部分時候,只要不是傷天害理,我們死死捂住的缺點在別人看來也不過如此。

在被接納的瞬間,你拼命掩飾的東西可能就在溫暖的太陽下消失無蹤了。

防禦性傾聽是一種保護機制,它保護我們好好地活到現在。

當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不要急於撕掉,這樣我們可能會疼得血肉模糊。我們只需要慢慢來,一點點展露、一點點被接納、一點點積累正向的經驗。

直到有天我們能對它說:

謝謝你曾經保護我,但我已經足夠安全。現在,我可以把殼丟棄了。

四、成爲你自己。

現代人生活的典型特徵是匆忙和熱鬧,恰恰暴露了內在的焦慮和空虛。

人們迫不及待地把心獻給國家、賺錢、交際或科學,只是爲了不必再擁有它。

人們熱心地不動腦筋地沉湎於繁重的日常事務,超出了生活所需要的程度,因爲不思考成了更大的需要。

匆忙是普遍的,因爲每個人都在逃避他的自我。

躲躲閃閃地隱匿這種匆忙也是普遍的,因爲每個人都想裝成心滿意足的樣子,向眼光銳利的觀者隱瞞他的可憐相。

人們普遍需要新的語詞的鬧鈴,繫上了這些鬧鈴,生活好像就有了一種節日般的熱鬧氣氛。

匆忙是爲了掩蓋焦慮,熱鬧是爲了掩蓋空虛,但欲蓋彌彰。

人們憎恨安靜,害怕獨處,無休止地用事務和交際來麻痹自己,因爲一旦安靜獨處,耳邊就會響起一個聲音,攪得人心煩意亂。

可是,那個聲音恰恰是我們應該認真傾聽的,它叮嚀我們:“成爲你自己!你現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這是我們的良知在呼喚,我們爲什麼不聽從它,從虛假的生活中掙脫出來,做回真實的自己呢?

怎樣才能成爲自己呢?

首先要有一種覺悟,就是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個責任只能由你自己來負,任何別人都代替不了。

這個責任是你在世上最根本的責任,任何別的責任都要用它來衡量。

對於我們的人生,我們必須自己向自己負起責任。

我們也要充當這個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讓我們的生存等同於一個盲目的偶然。

那些妨礙我們成爲自己的東西,比如習俗和輿論,我們之所以看重它們,是因爲看不開。

第一個看不開,是患得患失,受制於塵世的利益。

可是,人終有一死,何必這麼在乎。

我們對待生存應敢做敢當,勇於冒險,尤其是因爲,無論情況是最壞還是最好,我們反正會失去它。

爲什麼要執着於這一塊土地,這一種職業,爲什麼要順從鄰人的意見呢?

第二個看不開,是眼光狹隘,受制於身處的環境。

恪守幾百裏外人們便不再當一回事的觀點,這未免太小城鎮氣了。

你跳出來看,就會知道,地理的分界,民族的交戰,宗教的倡導,這一切都別有原因,都不是你自己,你降生於這個地方、這個民族、這個宗教傳統純屬偶然,爲何要讓這些對你來說偶然的東西(它們其實就是習俗和輿論)來決定你的人生呢?

擺脫了這些限制,你就會獲得精神上的莫大自由,明白一個道理:“誰也不能爲你建造一座你必須踏着它渡過生命之河的橋,除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這麼做……

世上有一條唯一的路,除你之外無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問,走便是了。

我們可以不問這條路通往何方,不管通往何方,我們都願意承擔其後果。

但我們不能不問:一個人怎樣纔算是走上了這條唯一屬於他的路,成爲了他自己?

我們真正的自我在哪裏,我們怎樣才能認識它?

對於這個困難的問題,大致做兩個層次上的回答:

第一個層次是經驗的、教育學的,就是認識和發展自己最好的稟賦。

一個人不可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強行下到他的本質的礦井裏去挖掘他的真正的自我,這樣做不但容易使自己受傷,而且不會有結果。

但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經驗中尋找那些顯示了我們的本質的證據,比如我們的友誼和敵對,閱讀和筆錄,記憶和遺忘,尤其是愛和珍惜。

年輕的心靈在回顧生活時不妨自問:迄今爲止你真正愛過什麼,什麼東西曾使得你的靈魂振奮,什麼東西佔據過它同時又賜福予它?

你不妨給自己列舉這一系列受珍愛的對象,而通過其特性和順序,它們也許就向你顯示了一種法則,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則。

第二個層次是超驗的、哲學的,就是尋找和獲得一個“更高的自我”。

那些曾使得你的靈魂振奮和幸福的對象,所顯示的其實是你的超越肉身的精神本質,它們會引導你朝你的這個真正的自我攀升。

你的真正的本質並非深藏在你裏面,而是無比地高於你,至少高於你一向看作你的自我的那種東西。

因此,我們應該渴望超越自己,全力尋求一個尚在某處隱藏着的更高的自我”。

這個“更高的自我”,超越於個體的生存,不妨說是人類生存的形而上意義在個體身上的體現。

動物只知盲目地執着於生命,人不應該這樣。

如果說整個自然以人爲歸宿,那麼它是想讓我們明白:

爲了使它從動物生活的詛咒中解脫出來,人是必需的。

存在在人身上樹起了一面鏡子,在這面鏡子裏,生命不再是無意義的,而是顯現在自身的形而上的意義中。

通過自己的存在來對抗自然的盲目和無意義,來賦予本無意義的自然以一種形而上的意義,這是人的使命,也不妨視爲天地生人的目的之所在。

五、堅持鍛鍊精神的核心力量。

自信是精神的核心力量。

只有當你對自己充滿自信,你接納現在的自己,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在這個基礎上,你有一些希望達到的目標,你願意向着這些目標去努力。

那麼,你才能真正把這些事情做好。

爲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

推動我們去改變自己的動力是什麼?

它永遠都不會來自於恐懼,而是來自激情。

我們首先要對生活充滿激情,願意去投入生活,認爲生活是值得的,我們纔會有行動的動力。

同樣,一旦有了激情,那麼其實許多方法和技巧,也就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你無需再去費勁地尋找動力,激情本身就能爲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激情來源於什麼?

它不會來源於“我討厭現在的我”,而只會來源於“現在的我已經很好了,我想變得更好”。

如何培養這種核心力量呢?

一個足夠簡單的技巧,就是接受這一點:

生命中的每一個狀態,都是當下最好的狀態;每一個我,都是所有可能世界裏面最好的我。

接受了這一點,我們纔可能有更強的動力,推動我們前進。

如果一個決定,是你認真思考、再三斟酌之後做出的,那麼它就是你在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決定,沒有必要因爲它所帶來的結果不夠好而苛責自己。

如果一個成果,是你認真耕耘之後得到的,那麼它就是你在當下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成果。

我們固然可以繼續成長、做得更好,但那是以後,不是現在。

沒有必要拿我們沒有做到或者做不到的事情苛責我們自己,我們應該關注的是當下。

當下的你,就是最好的你,也是必須爲自己負起責任的你。在你過往的生涯和際遇中,一切所得到的結果,都跟當下的你是相匹配的。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也是參差百態的,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理想的標準,一定比別的可能性更好、更優越。

每一個我都是當下最好的我,也都是跟別人完全不同的我。

我們這個時代,信息太多,選擇太多,資源太多,許多人已經習慣了做伸手黨、習慣了不勞而獲。

但這是沒有意義的。

這樣只會不斷堆積你的持有,並不能爲你帶來真正的樂趣。

投入去做一件事情,可能是這個時代一個極其重要,但又非常稀缺的品質。

試着去自己動手,學習一門技能,入門一個領域,解決一個困惑,做出一個作品,去體驗全神貫注投入其中的專注和樂趣。

這纔是生活的意義所在。

丁俊貴

2022年12月11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