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父母的錯愛——以愛之名爲孩子鑄造的囚籠》

【父母的錯愛——以愛之名爲孩子鑄造的囚籠】

現實中衆多家庭,父母將自己所謂的“愛”灌注在孩子身上。

將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並且以“我是爲了你好”爲藉口,苦口婆心地逼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將自己的愛憎附加到孩子身上,美其名曰“愛”,實則想要操縱、控制孩子。

孩子本是脫離父母的獨立個體,爲人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

在此基礎上做到合理的引導和幫助,而不是僅僅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孩子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從教育孩子的方式,最能看出這個人自己的人生態度。

那種逼迫孩子參加各種競爭的家長,自己在生活中往往也急功近利。

相反,一個淡泊於名利的人,必定也願意孩子順應天性愉快地成長。

由此獲得了一個依據,去分析貌似違背這個規律的現象。

譬如說,基本可以斷定,一個自己無爲卻逼迫孩子大有作爲的人,他的無爲其實是無能和不得志。

一個自己拼命奮鬥卻讓孩子自由生長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於無奈。

這兩種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實現自己的未遂願望,但願望的性質恰好相反。

把兒童看作“一個未來的存在”,一個尚未長成的大人,在“長大成人”之前似乎無甚價值。

而教育的唯一目標是使兒童爲未來的成人生活作好準備,這種錯誤觀念由來已久,流傳極廣。

“長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頂,彷彿在長大之前兒童不是人似的。

人生的各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沒有一個階段僅僅是另一個階段的準備。

尤其在兒童期,原本是身心生長最重要的階段,也應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爲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具有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在這個意義上,好父母勝過好老師。

不過,什麼是好父母,人們的觀念截然不同。

人的智力素質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隨着理性能力的覺醒,幼兒對於周圍的世界會表現出越來越強烈的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慾望。

重視、鼓勵孩子的發問和思考,和孩子進行平等的討論,是父母在孩子的智力教育方面所能做的最有價值的工作。

讓孩子真正喜歡上智力生活,樂在其中,欲罷不能,對學習充滿興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

在這方面,父母的榜樣能產生顯著的作用。

薰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質是薰陶出來的。

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個要求:必須提高你自己的素質。

人的智力素質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好奇心、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等等,而這些因素實際上是互相勾連、同生共長、相輔相成的,其間並無明確的界限。

說到底,根子只是一個,就是天賦的理性能力,它們都是理性能力活躍的不同表徵。

因此,最根本的智力教育就是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足以鼓勵、促使、幫助孩子的理性能力保持在活躍的狀態。

做到了這一點,上述各種智力因素的蓬勃生長完全是自然而然的事。

在智力教育中,最不重要的是知識的灌輸。

當然可以教孩子識字和讀書,不過,這至多是手段,決不可當作教育的目標和標準,追求孩子識多少字和背多少古詩,甚至以此誇耀,那不但可笑,而且可悲。

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否正確,究竟有無價值,完全要看結果是激發了還是壓抑了孩子的求知興趣。

活躍的理性能力是源頭,源頭通暢,就有活水長流,源頭乾涸,再多的知識也只是死水一潭。

幼兒理性覺醒的能量是非常大的,一定會有好奇、多問、愛琢磨等表現,所需要的只是加以鼓勵,給他一個方向,使他知道這些都是好品質,從而滿懷信心地繼續發揚。

相反,倘若對於自然生長的智力品質視而不見,卻另外給他規定一套人爲的標準,他在智力發展的路上就難免左右失據、事倍功半了。

無論一個什麼道理,只要是適合於給孩子講的,就一定要用孩子懂的話說,也一定能用孩子懂的話說。

對於大人來說,這同時也是自己把道理真正想明白的過程。

如果孩子不懂,往往說明大人自己沒有想明白,或者更糟糕,說明這個道理根本就不適合於給孩子講,甚至根本就不是道理。

說孩子懂的話,不要說孩子不懂的話,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懂孩子。

常常發現,正是那些不懂孩子的家長和教師總在說着孩子不感興趣因而聽不懂的話。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要求看作一項教育原則,以之來判斷教育內容是否恰當以及教育者素質的高下。

二、爲學校豢養“考試機器”是最大的悲劇。

經常在新聞中看到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做出很傻的事情,或者因爲在感情上找不到出口,傷害自己或傷害別人,甚至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這些現象會使人懷疑,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我們看到那些令人錯愕的行爲,是一個“果”,而真正需要探究,則是形成這個“果”的“因”。

在長期唯考試導向的教育體制中,我們是允許學生升學科目得滿分,在道德、人格、感情培養的部分,根本可以是零分。因此產生這些現象,錯愕嗎?

我們很少思考爲什麼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

我們評判一個學生是壞學生,因爲他的分數不夠,可是他對人性可能已經有很豐富的理解。

我們評判一個好學生,也是用分數,卻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對情感和倫理的種種課題。

分數和人格的發展絕對是兩回事,知識完全不等於智慧,也完全沒有辦法轉換成智慧。

這個社會一直在製造這樣的一批“好學生”,他們本身也洋洋得意,因爲一路走來是被捧得高高的“資優生”,他們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有問題。

要呼籲的是:所謂的“明星學校”從來沒有給你任何保障,知識分數越高的人,自己越要特別小心,因爲你將來要面對的生活難題,都不在這些分數裏面。

這幾年發生的資優生犯罪事件,正好說明了教育應該拿出來做最好的檢查。爲什麼在這個教育系統中,連知識分子的自負都消失了?

以前作爲一個知識分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有些事是知識分子不屑做的,爲什麼這種“士”的自負在校園中式微了?這是教育本質上的最大問題。

當然,這些年來,有很多人在做亡羊補牢的工作,開始注意到社區活動,開始注意到人文教育、藝術教育,但覺得還做得不夠。

需要強調的是,學校絕對不是訓練一批考試機器的場域,這些孩子不能夠這樣被犧牲。

有時,真的覺得這些豢養考試機器的學校,就像養雞場、養豬場,讓人覺得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應該給孩子最好的音樂、最好的文學、最好的電影,讓他在裏面自然地薰陶。而這些,是不能考試的。

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好好地在鏡子裏看過自己,他對自己是非常陌生的,而這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

整個社會物化的速度越來越快,教育也越來越無能爲力。很少人會有勇氣去對抗這個制度,你怎麼敢對一個高中生說:你不要考試,不要升學,你現在正是最敏感的年紀,應該去畫畫,去讀小說。

老師一定要是人師,教育本身就是對人的關心。當然,在體制內做最大的爭取與改革,不能只靠老師,而是更多依靠家庭。

一個好的人文教育,還是要紮根在生活的土壤裏吧。

如果你的心被物質塞滿了,最後對物質也不會有感覺。就好像一個喫得很飽的人,對食物不會感興趣。

當一個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的時候,最後他會非常不快樂,這種痛苦是他的父母無法瞭解的。

三、不被父母肯定的人,都不自信。

中國父母過於強調外力驅動,而忽略一個人真正變好是自我驅動的結果。

人只有被愛和滿足,才更容易相信和追求真善美,找到生而爲人的幸福感。

中國傳統意義上,沒有心理學,只有成功學。

所以傳統的父母,不會覺得孩子快樂是一種成功,一家人彼此相愛是一種成功,他們爲孩子設定的幸福永遠是追名逐利,“比別人強”。

在利益驅動下,中國父母特別悲壯地發明了打壓式的親子關係:你恨我沒關係,只要你有出息就行了。

他們永遠不去想,一個功成名就的人,心裏藏着對父母的怨恨與遺憾,得有多痛苦。

無法接受自己平凡的外表是一件可怕的事,更可怕的是,連自己的美與優秀都無法接受。

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心裏都有一個即使功成名就也無法填補的黑洞,這個黑洞是深遠的,更是無解的。它使人活在自我評價偏低的困境裏,在自卑與自負兩種極端情緒中搖擺。

改造差評師父母難於上青天,強勢和威嚴是滲透在他們骨子裏的東西。

他們既不相信子女的自我意志;也不相信愛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他們只相信威信和孝道;相信人一旦成爲父母,就戴上了永遠正確的光環。

馴良的子女與差評師父母之間,需要一次身體或者心靈的出走。

“父母爲尊,自己不卑”是我們在成長中必然接受的教育,沒人有權利對我們的一生施加影響。

我們努力賺錢,拼命工作,遇到對的城市,好的愛人;我們去喜歡的地方旅行,喫美食看美景,購買昂貴或者精緻的東西;所有的所有,都是爲了找尋自我;找到那個真正能夠激發我們內心深處愉悅開關的點,並把它牢牢地握在自己的手裏,再也不鬆開。

被打擊大的孩子,不是更強大了,而是更硬了。

軟則韌,硬易折。對抗紛繁世界的最大力量,來自於我們的柔軟和相信。

四、父母怎樣對孩子負責。

1、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有巨大影響,最重要影響有二:

其一,如果父母相愛,家庭和睦,孩子在愛和快樂的氛圍裏度過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溫暖明亮的底色,可保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其二,如果父母自身素質比較高,給孩子以心智上的薰陶,同時有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童年,可保人格健康,心智發育良好。

2、父母怎樣對孩子的將來負責。

做父母的當然要對孩子的將來負責,但只能負起作爲凡人的責任。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悉心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樂觀堅毅的性格。

使他具備依靠自己爭取幸福和承受苦難的能力。

不管將來的命運如何,都能以適當的態度面對。

至於孩子將來的命運究竟如何,可能遭遇什麼,做父母的既然無法把握,就只好不去管它,因爲那是上帝的權能。

一個孩子如果他現在的狀態對頭,就沒有必要爲他的將來瞎操心了。

如果不對頭,操心也沒用。

而且,往往正是由於爲他的將來操心得太多、太細、太具體,他現在的狀態就不對頭了。

3、做好監護人即可安心。

做父母的要明白,無論多麼心肝寶貝,孩子也只是暫時寄養在你們這裏的,你們只能做孩子的暫時監護人。

不只是指孩子遲早會長大,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送行的一天必將到來,你們再捨不得也不可能與之同行。

更深刻的是,父母所生的只是孩子的身體,而非靈魂,我相信靈魂必定另有來源,而這來源決定了它在人世間的走向。

由此可以解釋,不管父母多麼精心地設計和運作,孩子的未來並不聽從你們的安排,往往還使你們大喫一驚。

所以,父母的職責是做好監護人,給孩子身心成長一個好的環境,做到了這一點即可安心。

至於孩子將來終於走了一條怎樣的路,那不是你們能支配的,榮耀不是你們的功勞,黯淡不是你們的過錯。

丁俊貴

2023年3月4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