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書山有路勤爲徑,崎嶇陡峭;學海無涯苦作舟,驚濤駭浪》

【書山有路勤爲徑,崎嶇陡峭;學海無涯苦作舟,驚濤駭浪】

人性是向上的,每一個孩子的心裏都有善的種子。

好的教育,就是揚善抑惡,壞的教育就是揚惡抑善。

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時期充滿好奇心,本身就有學習的慾望。

一個人的童年有沒有美好的記憶,對他的一生影響是很大的。

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在剝奪孩子活的自由。

孩子活着,第一是爲自己的理想活着;第二是爲父母活着。

我們的教育,對父母與子女情感的傷害太大了。

現在的教育第一剝奪孩子的理想;第二剝奪孩子的親情;第三剝奪孩子的快樂。

我們的孩子要快樂的活着,要積極向上,要對未來充滿好奇心,這本是青春期該有的想法。

這樣的本性的教育才是教育立足之基。

一、寄語青少年。

人來到世上,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是每個人最寶貴的東西,這似乎是一個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是,進入到實際的生活中,人們似乎不記得這個道理了。

許多時候,人們不是作爲生命在活,而是作爲慾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不是爲了生命在活,而是爲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

這些社會的堆積物遮蔽了生命,人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爲之耗費了一生的精力。

其實,生命的真理是單純。生命原本是單純的,應該是單純的。

作爲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簡單的,無非是與自然和諧相處,健康,安全,以及愛情、親情等自然情感的滿足。

複雜,是對生命的真理的背離。人間的各種爭鬥,人生的諸多煩惱,都因這個背離而起。

你們處在生命的早期,對人生滿懷激情和幻想,渴望卓越和輝煌。

你們儘可以去創造種種不平凡,但是請記住,一切不平凡都要回歸平凡,平凡生活構成了生命的永恆核心。

你們也儘可以去爭取成功,但是請記住,倘若成功使你們的內心和生活都變得過於複雜,失去了生命的單純,這個成功實際上是失敗。

茫茫宇宙間,每個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都是一個獨一無二、不可重複的存在。

名聲、財產、地位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可求而得之,但是沒有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

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會明白,在如何活的問題上,你必須自己做主,盲從輿論和習俗是最大的不負責任。

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是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真正成爲你自己,活出你獨特的個性和價值來。

二、教育的目標。

1、自我教育的能力。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潛在的心智能力,教育是這個能力的生長。

如果一個教育體制是好的,好就好在爲生長提供了自由而又富有激勵因素的環境。

人是要一輩子學習的,學校教育只是爲一輩子的學習打基礎,這個基礎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沒有這個能力大不一樣,那些走出校門後大有作爲的人,未必是上學時各門功課皆優的“好學生”,但一定是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的“自我教育者”。

檢驗一個人的學校教育是否合格,最可靠的尺度是看他走出校門後能否堅持自主學習。

2、教育的使命是傳承高貴。

關於教育的使命,可以有種種不同的表述。

但是,無論怎麼表述,出發點都應該是對人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的目標的定位。

在談教育之前,我們首先要確定,對於人類和個人來說,怎樣的生活狀態是值得追求的。

做這個判斷當然不是根據某種抽象的理想,因爲我們已經擁有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而對某個值得追求的目標的不懈追求是這部文明史中的事實。

人類歷史上曾經產生過一些偉大人物,不論他們屬於哪個民族,共同的目標是人性的進步,使人性中的高貴成分得到發展,使人類臻於美好和完善。

3、真正的教育。

天生萬物,唯獨人有能思考真理的頭腦,能感受美和崇高的心靈,能追求至善和永恆的靈魂,因爲這些精神性的品質,人才成其爲萬物之靈。

爲了生存和發展,人需要改變外部世界,從事物質生產,因此積累了實用性的知識。

在教育中,知識的學習是一個必要部分。

然而,如果脫離人類精神性品質的傳承,只是傳授實用性知識,這樣的教育就是把人引向與萬物之靈相反的方向,使之成爲萬物中平庸的一員,至多是生存技能高超的一個動物罷了,因而不配稱作教育,只配稱作謀生訓練。

真正的教育理應使人在知識面前保持頭腦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靈的豐富,在物質力量面前保持靈魂的高貴。

三、教育最大問題是不讀書。

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

教育是幹什麼的?

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

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裏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自由讀書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要辦好教育,需要三個條件:

第一就是要有“好校長”。而好校長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喜歡讀書”。

還要有“好教師”。好校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養一批好教師。

什麼是好教師?應該有三愛:愛教育,愛學生,愛讀書。

還要有一個好的圖書室。裏面不能只有與應試有關的書,應該有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適合孩子讀的好書。

現在是網絡的時代,圖書室裏還應該有電腦設備。網絡將是年輕一代主要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在這方面若落後了,將處處落後。

什麼是教育?

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着學生一起“讀書”。就這麼簡單。

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

中小學教育是幹什麼的?

也是三條:

一是培養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是教給學生好的讀書方法;

三是養成讀書的習慣。

做到這三條,學生就會一輩子讀書,受益無窮。

除了引導學生讀紙質的書,還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還應該引導學生讀“生活”這本活書,大書。

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與父老鄉親。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種適合於在自己鄉土上生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形成了相應的地方文化與地方知識。

我們的教育,特別是鄉村教育,應該編寫“鄉土教材”,開設鄉土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文化和地方知識,從而和養育自己的這方土地建立精神聯繫。

以後學生長大了,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有自己的“根”。

既通過讀書,養成了讀書興趣、方法和習慣;又通過鄉土知識的學習,在自己的家園紮根,這樣,就爲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終生學習的底子,一個終生精神發展的底子,有了這兩個底子,以後無論遇到什麼,都能從容應對。

培育這兩個“底子”,我們基礎教育就盡職盡責了。

四、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爲自我教育。

天賦平常的人能否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處的具體教育環境,學校能夠培養出也能夠毀滅掉一箇中等之才。

天才卻是不受某個具體教育環境限制的,因爲他本質上是自己培育自己。當然,天才也可能被扼殺,但扼殺他的只能是大的社會環境。

一切教育都可以歸結爲自我教育。學歷和課堂知識均是暫時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卻是一筆終身財富。

經驗證明,一個人最終是否成材,往往不取決於學歷的長短和課堂知識的多少,而取決於是否善於自我教育。

真實的、不可遏制的興趣是天賦的可靠標誌。

一個人的天賦素質是原初的、基本的東西,後天的環境和教育都是以之爲基礎發生作用的。

對於一個天賦素質好的人來說,即使環境和教育是貧乏的,他仍能自己去尋找適合於他的養料,從而結出豐碩的果實。

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

人生的價值,可用兩個詞來代表:一是幸福;二是優秀。

優秀,就是人之爲人的精神稟賦發育良好,成爲人性意義上的真正的人。

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優秀爲前提的。

由此可見,二者皆取決於人性的健康生長和全面發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於此。

無論個人、民族,還是人類,衡量其脫離動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質財富。

個人的優秀,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優秀。

民族的偉大,歸根到底是人性的偉大。

人類的進步,歸根到底是人性的進步。

人性是由無數世代苦心積累的神聖不可侵犯的廟堂珍寶,守護這一份珍寶,爲之增添新的寶藏,是人類一切文化事業的終極使命,也是教育的終極使命。

教育即生長,教育的本義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

依據於此,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

教育應該使受教育者現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爲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

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拓展了還是縮減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與幸福而有意義的人生這個目標相比,獲得一個好職業之類的目標顯得何其可憐。

我們當然也要用社會尺度衡量教育,但這個社會尺度應該是廣闊的而非狹隘的。

正如羅素所指出的:一個由本性優秀的男女所組成的社會,肯定會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如果說教育即生長,那麼,教育的使命就應該是爲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

什麼是最好的環境?

第一是自由時間;第二是好的老師。

可以沒有好老師,不可沒有自由時間。

說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都是自學。

好學生具備兩種能力:

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能從學習本身獲得莫大快樂。

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

學校教育,應該使學生第一愛上學習,做知識的戀人;第二學會學習,做知識的主人。

相反,如果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仇人兼僕人,則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喜歡學習,並且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自己的學習,這就是好的智力素質。

具有這樣素質的學生不管是否考進了名校,將來都會有出息。

教育的本義是喚醒靈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種場景中都保持在場。

相反,倘若一個人的靈魂總是缺席,不管他多麼有學問或多麼有身份,我們仍可把他看作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矇昧人。

盧梭說:“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由我們今天的許多耳朵聽來,這句話簡直是謬論。

但盧梭自有他的道理,他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今天許多家長和老師惟恐孩子虛度光陰,驅迫着他們做無窮的作業,不給他們留出一點兒玩耍的時間,自以爲這就是盡了做家長和老師的責任。

盧梭卻問你:什麼叫虛度?快樂不算什麼嗎?整日跳跑不算什麼嗎?

如果滿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虛度,那就讓他們虛度好了。

仔細想一想,盧梭多麼有道理,我們今日的所作所爲正是在逼迫孩子們誤用光陰。

丁俊貴

2023年3月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