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舌尖到心尖:美味煎包撫人心

        冬韻初綻,一絲絲寒意在朦朧的清晨中瀰漫着,心情有點低落畏怯。如果這時候有一盤熱氣騰騰的水煎包裹腹,一碗稀稀的面粥做飲,朝氣立刻順着味蕾慢慢升騰,再有一輪緋紅色的冬日羞澀的推開濃霧的困擾,小城特有的溫暖在寒風中氤氳開來,乾淨的笑容攀爬上面頰,新的一天像一幅溫婉的仕女圖徐徐展開。

民以食爲天”,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美食風味讓當地人引以爲豪,讓外地人不遠萬里,慕名前來。相傳,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來利津拜見名噪四方、具有神機妙算特異功能的鴻臚寺序班李見田(人稱“李神仙”,《聊齋志異》“戲術”一文的主人公)時,李大師就用當地名喫水煎包熱情款待。品嚐過後,蒲公盛讚不止,嘆曰“利津水煎包可與周村燒餅齊名耳”。蒲公之言我難以苟同,如孟子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周村燒餅固然美味,但水煎包在利津人心裏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水煎包,是漢族傳統的風味小喫,起源於東京汴梁(古都開封),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在華北和中原地區廣泛流行。約在清光緒年間傳入利津。

利津是黃河萬里奔波躍入大海的地方,漁鹽並勝,桑棗豐饒。明清時期因四大鹽場盛極一時,商賈雲集,店鋪林立。縣城以北的鐵門關,更有“北海之樞紐,山東之咽喉”的美譽。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利津處於河海交匯處,海文化、鹽文化、黃河文化,移民文化在此激盪、碰撞、融合,雕鑿着利津人的心性:堅韌頑強、勤勞肯幹、開放包容,還善於推陳出新。

水煎包在利津這方熱土紮根以後,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與創新,無論製作工藝還是口味形狀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脫胎換骨煥然一新。

初入利津時,先由城西南半壁店子劉姓人家所經營,後在利津較大集鎮出現,以鹽窩鎮尚家鋪子口味更佳。

民國5年(1916),利城西街劉明遠、劉鳳崗父子的水煎包專營店“茂盛館”開張,水煎包由街頭“藝人”開始登堂入室,在居民的飲食中地位高漲,走進更多人的視野。劉鳳崗對水煎包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茂盛館”座落於利津縣城西街庠門首路南,周圍酒肆茶館店堂林立,逢集日、廟會更是人流如潮。爲了保障水煎包的品質和供給,特聘鹽窩鎮專營煎包的尚樂安來店合作經營。

在經營中,劉鳳崗對傳統煎包工藝不甚滿意,刻苦鑽研,不斷實驗,並多方求教,本着求同存異兼收幷蓄的原則進行了大膽改革。先用發麪代替“死麪“做包子皮,使包子形體增大,口感鬆軟。接着他又對面的發酵技術進一步改良,由酵母發麪改爲 “老面”發酵。老面可以循環使用(每次做包子時留下一部分,當做面種),不但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還讓做出來的包子皮比原來結實,有嚼勁,有發酵風味和淡淡的鹼香味。

劉鳳崗對水煎包工藝在自己手裏不斷昇華的感覺非常享受,巨大的成就感,促使他精益求精,追求極致。不久又發明了“搭面水”這一關鍵技術。

搭面水技術的推廣,重塑了水煎包的品質。“面水”就是用大約1:10的比例調和的稀麪糊,加入的時間不能過早也不能過晚。水煎包裝鍋後,底部已經煎好了,迅速加入,既降低了鍋底的溫度,又產生大量蒸汽,從油煎進入水煮的流程。稀麪糊代替清水,經“水煮油煎”的磨礪,在包子與包子間連成一片薄如蟬翼焦黃的嘎渣,脆爽鮮香,像將軍的黃金甲,觀之垂涎欲滴,品之舌燦蓮花。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匠心獨運的劉鳳崗在完成了對水煎包外在改造之後,又提出了更高的追求,雕鑿水煎包的內涵。對包子餡的配料及製作在傳統的基礎又進行了大膽改良創新,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坊間更有“劉鳳崗,開了張,別家的包子不喫香”的民謠。美食家古清生先在品嚐利津水煎包後,寫下了這樣的美文,“其特色在於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一面焦脆,三面嫩軟、餡多皮薄,香而不膩,酥而不硬,色味俱全,堪稱麪食之佳品。”因此劉鳳崗和他的水煎包先後入利津縣誌、利津文化挖掘叢書、《西街村志》等有關典籍。

經過一代代藝人的精心打磨,利津水煎包在新中國初期,名列濱、蒲、利、沾周圍各縣地方名喫之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黃河口酒店、飯館多以利津水煎包爲主打麪食,而專營水煎包的飯館則無處不在。更有意思你會常常發現“墾利名喫:利津水煎包。”或者“某某名喫:利津水煎包”的招牌,在不同的城市裏驚豔着。

我家祖上在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被遷徙至此,隨着歲月輪迴世事變遷,山西的老陳醋被黃藍交匯的激情漂成乳白色鮮魚湯,勁道爽滑的刀削麪被醇厚鮮香的水煎包味道衝擊的了無痕跡,世代都成爲水煎包的忠實粉絲。

外祖母去世前期,已經食不甘味了,依然念念不忘水煎包的味道,那是一位87歲老人在艱澀起伏的一生中對人間煙火最深的留戀。

在省城生活多年的弟弟,每次回家總要提前盤點菜餚,最愛的就是老三樣:水煎包,鮮魚湯和媽媽包的餃子。水煎包和鮮魚湯是鄉愁的味道,母親包的餃子是家的味道。

大概在零七年暑假,我們踏足京城,朋友帶我們去喫進口的帝王蟹,全聚德烤鴨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兒子撇撇嘴說:“沒我家水煎包好喫”,非要鬧着喫必勝客的披薩,讓北京的客人非常無奈,我們非常尷尬。

從北京打道山西大同,排長長的隊去喫刀削麪,油炸糕。這些別具特色的美食,曾在某一刻讓你味蕾感到驚豔,等新鮮和獵奇的面紗褪去後,水煎包的味道在舌根深處氾濫成災。不管友人怎樣挽留,兒子就是鬧着回家,理由簡單而直接:“我想水煎包了!”水煎包的味道在六歲兒童的心裏紮了根。

2010年八月,北京的客人回訪,點名要喫水煎包,而且要正宗的。我們把他們帶到“胖霞水煎包”小喫店,簡陋的店面讓我和老公非常愧疚。在全國高院工作的小黃,一口氣吃了12個,抹着嘴心滿意足的說:“真不虛此行。”

2016年,我到南疆支教,老鄉們帶我品嚐過各種特色美食,往往嘴裏嚼着達瓦昆的烤肉,手裏端着南疆的烈酒伊利小老窖,心裏最惦記的確是水煎包的醇厚鮮香。真可謂:空對着,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曾在利津掛職鍛鍊的友人,帶我們去他包村地方做客,當特色烤饢入口後,我紅了眼圈,鬆軟香甜的味道里有水煎包麪皮特有的溫暖,喉頭那隻饞蟲開始騷抓作癢,所有菜品黯淡無光,食不甘味。

在南疆闖蕩多年的兩位朋友,曾在中秋夜擺上一盤水煎包,相背而泣,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

援疆指揮部的老翟,其實年齡很小,行事穩重踏實,顯得少年老成,在網上購了平底鐵鍋,特用的鏟子和油壺,依葫蘆畫瓢,自己操刀,以解思鄉之苦。第一鍋糊的一踏糊塗,援友們飢不擇食,一搶而空。第二鍋半生不熟,沒等廚師倒過手來,已經聊勝於無,只有一個破的慘烈的水煎包,躺在茶盤裏,冷冷的盯着他。第三鍋出來,大家的肚皮都撐的鼓鼓的了,還意猶未盡,思緒萬千。

後來華達大酒店上了水煎包,也成了老鄉俱樂部。那些擠擠挨挨連在一起的包子,成了連心橋,把不同崗位的人團結起來,相扶相助報團取暖,那層金燦燦的嘎渣,在孤寂無助的歲月裏無與倫比的華美。

我在南疆練就了一項新本領就是自己做水煎包,材料因陋就簡,技術日漸成熟。回家以後閒暇之餘也會犒勞一下家人,心境確完全不同,前者有多少萬千思念,今日就有多麼知足常樂。

跨過山高水長,腦海中揮之不去的還是故鄉熟悉的味道,鍥而不捨的喚你回家。

2007年8月,利津水煎包的傳統手工技藝被評爲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4年11月,利津水煎包在獲得東營市十大菜點之後,又獲得山東省商務廳舉辦的“美食山東——十大特色家常菜大賽金獎。

我常常想,這麼好的味道爲什麼不能像“速凍水餃”“方便麪”一樣走遍大江南北,走到億萬民衆的餐桌上去呢?

這大概與水煎包複雜的工藝流程有關吧!水煎包的工藝流程主要由選料、制(喂)餡、“看鍋”(烹煮油煎)等十幾道工序組成,一般人很難輕易駕馭。

一、選料。劉鳳崗老師傅選料非常精細嚴格。面必須是石磨面,帶着陽光的味道。韭菜選紫根當地韭菜,離地五釐米,最大程度的去除土腥味。肉選三肥七瘦的五花肉,香而不膩。高湯用大骨精心熬製,麪醬是自家炒制的。每一道程序都獨具匠心,才能喫類拔萃。

二,制餡。韭菜擇淨洗好控幹水分,切成二寸長備用,增之一分太長,減一分太碎,都不利於保留韭菜辛香味。五花肉切丁,用高湯、烤麪醬、特製五香粉喂制。韭菜和肉丁分別盛放,不能攪拌,即“撥餡”。這樣做出來的水煎包既能入味又能使蔬菜色澤新鮮,味道鮮美。

三,看鍋。看鍋更是技術活,鍋燒熱後底部先刷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膩,少了容易糊。然後把所有包子擠擠挨挨塞進平底鍋內,大火煎。底部結嘎渣後打面水,翻面。翻面非常重要,因爲水煎包用的撥餡,韭菜在下,肉在上,翻面以後,韭菜和肉汁能充分融合。翻面有兩種:幹翻和溼翻。搭面水前翻爲幹翻,技術純熟的師傅可駕馭。我喜歡搭面水以後翻面,更從容。大火煮7到8分鐘左右,聽鍋底有脆響聲,用帶細長嘴的油壺打油上色,熄火。用底火燜兩分鐘出鍋,用一個初夏時滿月大的盤子盛裝,發麪的擠壓和泡漲,使水煎包呈個個直立的圓柱形,像穿了黃金甲排列整齊的戰士。

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才讓水煎包的味道更久綿長,在舌尖上百轉回腸,萬種風情。也讓水煎包工藝難以複製。

假期將至,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奔波的腳步已經踏響回鄉的序曲,別離的苦澀,相逢的歡愉;愛而不得的心酸,放不下的無奈,都能在熱氣騰騰的水煎裏找到安慰。

水煎包已經是利津人情感的根基,天涯漂泊中的依靠,淒寒冬夜的慰籍,夜來幽夢的感懷,巴山夜雨時窗前搖晃的燭影。

水煎包以歲月爲筆,載着真心、匠心,用特殊的技藝和味道撫慰人心,把天倫之樂裏的跌宕起伏,細細梳理成了利津人溫馨的心靈港灣。

一門手藝的生命力,經過無數人守正創新,繼承昇華,合着時代的節奏,融入現代生活,體現當代價值,才能與不同年齡、地域的舌尖相遇,觸動心靈,更好的發展。

現在“茂盛館”第四代傳入,正在努力做好茂盛館水煎包連鎖加盟項目,使利津水煎包向着產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打亮水煎包這一“利津名片”,“茂盛館”水煎包店遍地開花的序幕緩緩拉開,任重而道遠。

利津水煎包起於清朝末期,成名於民國,豐富發展與新中國,經過亂世淬鍊,厚植文化底蘊,已經不僅僅是利津人的煙火裹腹之物,也不僅僅是一項謀生的技藝,已經融入利津人的精神血脈中,成爲利津人堅韌頑強,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的性格底色,也是利津人戰勝各種困難的底氣和力量源泉。

利津水煎包物美價廉,老少皆宜,像利津人一樣憨厚淳樸,又熱情似火,可以在坊間小肆裏芬芳,也能在富麗堂皇中獨具特色,守得住初心,忘不了本心,更不畏風雨, 越艱難越能顯露英雄本色。

寒風蓄勢待發,來一盤熱氣騰騰的水煎包吧!萬千煩惱隨風而逝,豈不美哉!快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