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到什么地方呢?我的根就在这里。”

对我来说,去外地生活,即使什么也不做,那也是不同的。它在我看来,相当于一种提高洞察力和得到教育的方法,一块通往成熟的垫脚石。

当然,我也曾向往在家中过着隐居般的生活,专心地创作,最好是还能够写出一些地方特色的内容来。就像把文化想象成由很多板块拼接成的,我希望占据某一个小板块,成为那个板块的参与者和创作者。继而带动更多人想要去了解更多的地方、人、文化(这是每一个创作者的魅力所在不是吗?影响更多的人去理解和热爱我们生活的大地)……但是,我深知自己还并不具备那样的能力。我是说,我并不确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作家。

所以,这种时候需要接受和学习各种教育,需要去了解更多的人、体会不同的文化、感受着某种疏离和联系。如果在家里或在家乡,它将很难实现的。是的,太熟悉了。

熟悉对于创作者而言很不友善,熟悉总会让我们分不清重点,就好像哪一个都是重点又或者相反(但我们都知道,这几乎不可能),实在难以取舍。而且,熟悉还有个不好的地方,它很容易让我们忽略掉很多东西,你以为你了解实际却不是那么回事儿的东西(由于缺乏参照物,将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再有就是,熟悉很容易让人束手束脚,我是说,在情感上难以自持,尤其是在需要“评判”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尽然全是美好才更接近真实),下不去手。熟悉还有一个大的隐患,是针对思想的,大家都知道,思想往往不由自主且需要引导,完全靠个人的理解和想象是不足以支撑起成熟的思想的,需要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的碰撞,尤其是根深蒂固的观点(它是地方特色文化结构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认识它。

所以,知道了吧。我的选择并非盲目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然,不排除还有未发现的部分,且我已经意识到了,那就是:恐惧和不安——那是一种脱离群体的不自在(不自然)的状态。

人主要的文明都发掘于群居生活,脱离它又能走多远呢?

就像我们的信仰可能是错的,我们都赌不起这一点(一生为了一个信仰去活或去死,万一错了呢?只有活下去才能看到,最好是活得久些)。所以,我只能尽可能地去发现不同,然后从不同中不断认识自己,也在不同中去完善和纠正,尽可能地不要偏离太多。

不得不说,这可能和年纪有关(年纪带来的影响或者说经验和教训,它们教会我,别那么轻率地决定,也别那么偏执和冲动,因为它所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我承担不起)。以前,我是从来不顾后果的,也不会想到这些,毕竟年轻嘛。

为什么现在会想到这些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有些东西你确实抓不住。很多看似是机会的、机遇的,它在你生命中经过,你也有野心想要抓住它们,但当你伸手的时候,你就能清楚地意识到它们太沉了,自己并不具备相应的力量。这就是把握不住。说白了,这就有点像我们的很多“错过”,它是真的吗?我不这么认为。我更倾向于认为:虽然它来过,也确实存在,但以当时的自己的情况来说,错过才是对的。就像老鼠发现了粮仓,结果由于吃太饱就只能卡在洞口,甚至可能会撑死,谁知道等待它的会是什么呢?

所以说,有些“错过”,很可能它是在保护你。

这也是为什么我宁愿在外地生活,也不愿意呆在家里发展的缘故了。但,请相信我,我终会回到家乡的。因为我是那里出来的,永远不能,也不想再成为别的什么地方的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