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貴之《“生活”不再難》

【“生活”不再難】

生活不容易,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命好,總有人是努力了纔得到了回報。

很多人雖然有一個家,但是卻不敢輕易的回去,不是回不去,而是不能。害怕回去看到蒼老的父母關心的眼神,害怕將一事無成的自己呈現在家人面前。

很多事情的發生以及人的離開,並不會因爲人們的在意或者意願就不發生,所以與其後悔痛苦,不如打起精神來,好好的說再見,讓遺憾不再滯留。

艱難生活並不可怕,只要我們能夠拿出勇氣,咬牙支撐,就不會被它給嚇倒。

簡單的生活之所以很不容易,是因爲要活得簡單,一定不能想得太多。

可以喝酒就喝,喝不了就喝茶,人生能夠做的事情那麼多,這事不成,還有別的事情可以做,何必要將自己短暫的一生拘泥於某件事上。

生活不易,不僅僅是因爲有很多的困難,還是因爲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痛苦,而這些痛苦還沒有人能夠分享,只能自己承擔。

如果你覺得生活很容易,那麼一定是有人代替你經歷着你的經歷。

生活並不是看誰更行,而是看誰更能熬,能夠熬到最後的都是非常出彩的。

一、不再爲“衣着”而煩惱。

我們買衣服,常在意別人的看法,或是追求時髦,而不去考慮衣服的真正用途。

然而,穿衣服的目的:首先是爲了保持機體的溫度;其次是爲了在社會中遮掩起赤裸的身體。

我們的衣服,因爲整天與我們融爲一體,從而具備了我們的性格,直到對它依依不捨,一再地修補,卻捨不得扔掉,它儼然成爲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沒有人會因爲穿着有補丁的衣服而降低身份。

一般人都很在乎衣着,衣服要時髦,至少要整潔,沒有補丁。至於有無健全的心志,大可不必在意。但即使衣服破了不補,所暴露的最大缺點也不過是不夠謹慎。

誰願意穿膝蓋上打補丁,哪怕只破兩條縫的衣服?大部分人似乎深信,如果他們照做了,就是自毀前程。與其穿着破褲子進城,還不如拖着瘸腿拐進城。

通常,如果一個紳士意外傷到了腿,這是可以醫治的。可若是傷到了馬褲,那就無能爲力了。因爲他真正在乎的是“受人”尊敬的東西,而不是“應該”尊敬的東西。

人們想要的,並不是“應付什麼”,而是“做些什麼”或“是些什麼”。也許我們根本就不需要新衣服,不管舊得多麼破爛骯髒。除非我們有了新的行爲和事業,或揚帆啓駛某個新的航程,讓我們覺得自己古老的軀體內有了新的生機,若仍然繼續穿舊衣服,就有舊瓶裝新的感覺了。

我們隨季節更換衣服,猶如鳥類更換新羽,必定是生命中的重大轉折。潛鳥會退到僻靜的池塘邊去脫毛,蛇蛻皮、蠶破蛹,大抵都是如此,是內在物質不斷蔓延的結果,而衣服只不過是外在的表皮和世俗的煩惱。

否則我們會被發現是在掛着虛假的旗幟航行,最終免不了被人類與自己的觀念唾棄。

二、財是養命之源。

曾經覺得談錢傷感情,中年以後才知道,沒錢更傷感情。

曾經視金錢爲糞土,沒錢會被認爲一無是處。

越長大,對這句話體會越深刻。

人到中年,上有老人要贍養,下有兒女要撫育,身體機能開始滑坡,經濟壓力陡然增大。

有錢和沒錢,真的是天壤之別。

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對中年人來說,兜裏有錢,卡里有數,實在是太重要了。

有錢時,覺得什麼都無所謂,遇到意外,才發現沒錢真的舉步維艱。

生一場病,就能體會花錢如流水的無奈;

負一次債,就能明白低頭四處借錢的心酸。

沒錢的苦,喫一次就夠了。

尤其是中年人,日常開支、車貸房貸、家人健康、應對意外……處處都要花錢。

沒有人希望在意外發生時,連喫飯住房、家人健康都保不住;

也沒有人希望在困窘之時,被逼到絕路,沒有翻身的機會。

人生中80%的困難,都可以用錢來解決,而剩下的20%,也可以用錢來緩解。

年輕時信奉快樂至上,總覺得談錢很土很庸俗。

等長大後碰了釘子、摔了跟頭,才知道銀行卡上的餘額,真的能治好成年人的一切矯情。

存錢當然不是爲了不花錢,而是在遇到萬一的情況時,有錢可花。

遇到經濟不好,或者沒有收入了,我們纔能有錢喫飯、有錢還貸,關鍵時候,還能保命。

當聽說這段時間,很多人因爲失業,生活都變得困難時,我真的很感謝自己有努力存錢。

疫情期間,我們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影響。

有些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暫停鍵,但也有人很快恢復如常。

差別在哪?

就在於手頭的存款數。

有錢,意味着意外來臨時,還能抵禦風險,生活有保障;

沒錢,則意味着遭遇變故時,只能被生活風浪卷着走,沒有一點選擇權。

在充滿不確定的當下,手有餘糧,心纔不慌。

人追求的當然不全是財富,但至少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能不受阻撓地工作,能夠慷慨,能夠爽朗,能夠獨立。

那些一點一滴攢下的,何止是錢,更是生活的選擇權。

看到卡上的數字蹭蹭上漲,心裏的安全感,纔會增加。

很多人總以爲省錢意味着節衣縮食,每天過得摳門且委屈,其實並不盡然。

看過一個幸福公式:幸福=能力÷慾望。

在賺錢能力不變的基礎上,給消費慾“降級”,一樣可以實現財務幸福。

放下面子好好賺錢,如果沒有賺錢的能力,那就控制自己花錢的慾望。

是啊,人生很貴,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別忘了精打細算,努力攢錢。

別輕信什麼消費至上,再光鮮的生活,都不如賬上有錢,更讓人安心;

也別做嘴上說說的空想派,再多自我安慰,也不如卡里有數,來的更實在。

對人生最大的負責,就是隨時留好退路,能夠抵禦風險,保護自己和心愛的人。

哪怕一天只省下幾十塊,但看着卡里的餘額一點點變多,你心中的底氣也會越來越足。

願我們都能埋頭苦幹向錢看,努力賺錢往厚看。

卡里不缺錢,晚上不失眠。

三、能力可以讓你成功,智慧纔可以讓你幸福。

最好的人生樣子就是安居樂業。

安居,就是有和睦的家庭。

樂業,就是有稱心的職業。

早上高高興興去上班,因爲知道等着自己的是八小時愉快勝任的工作,也許有困難和挑戰,然而是自己樂意應對的。

傍晚歡歡喜喜回家,因爲知道等着自己的是閤家的歡聚,餐桌上的歡聲笑語,也許有小小的爭吵,然而是自己願意諒解的。

這的確很平凡,但這平凡的幸福卻是人生最珍貴的幸福。

其實,不必是普通大衆,即使是精英,最好的人生也不能缺少這平凡的幸福,否則就不能稱作最好。

幸福不是一種沒有痛苦的狀態,最大的不幸是麻木和空虛,既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你有苦惱和迷茫,這證明你有一顆活潑的心,不滿足於現狀,仍然有追求。

人的內在素質不但是能力,也包括智慧,能夠跳出來看人生,看得開,放得下,這樣可以化解許多負面情緒。

能力可以讓你成功,智慧纔可以讓你幸福。

人應該保持一顆童心,太成熟了不好,要返璞歸真,這樣可以重新獲得一些天真的快樂。

正面價值並不是它們的價值就都是相等的,還應該根據它們對於人類幸福的重要性排出一個次序。

如果互相發生衝突,比較次要的價值應該服從比較重要的價值,這樣做就是在最大限度地爭取人類的幸福。

相反,如果爲了比較次要的價值犧牲比較重要的價值,人類就肯定會不幸福。

保護自然和發展經濟二者都是正面價值,但是對於人類的幸福來說,保護自然無疑比發展經濟重要得多。

人糊塗就在這一點上,社會和經濟龐大了以後,就忘記了自然是自己的來源。

人生中的挫折和苦難其實很難比較,遭遇的時候都是最大,度過了以後會覺得不過如此。

四、人際關係的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你一定有這樣的體會:

當你快樂的時候,如果這快樂沒有人共享,你就會感到一種欠缺。

譬如說,你獨自享用一頓美餐,無論這美餐多麼豐盛,你也會覺得有點淒涼而乏味。如果餐桌旁還坐着你的親朋好友,情形就大不一樣了。

同樣,你看到了一種極美麗的景色,如果唯有你一人看到,而且不准你告訴任何人,這不尋常的經歷不但不能使你滿足,甚至會成爲你的內心痛苦。

先賢們指出:

一個人無論看到怎樣的美景奇觀,如果他沒有機會向人講述,他就決不會感到快樂。

人終究是離不開同類的。一個無人分享的快樂絕非真正的快樂,而一個無人分擔的痛苦則是最可怕的痛苦。

所謂分享和分擔,未必要有人在場,但至少要有人知道。

永遠沒有人知道,絕對的孤獨,痛苦便會成爲絕望,而快樂同樣也會變成絕望。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

在兩個人之間,這種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

但是,一旦這個界限清晰可辨並且嚴加遵守,那麼,交往的全部魅力就喪失了,從此情感退場,理智維持着秩序。

在任何兩人的交往中,必有一個適合於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離,越過這個距離,就會引起相斥和反感。這一點既適用於愛情,也適用於友誼。

也許,兩個人之間的外在距離稍稍大於他們的內在距離,能使他們之間情感上的吸引力達到最佳效果。形式應當稍稍落後於內容。

一切好的友誼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再好的朋友也應該有距離,太熱鬧的友誼往往是空洞無物的。

使一種交往具有價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價值。

高質量的友誼總是發生在兩個優秀的獨立人格之間,它的實質是雙方互相由衷地欣賞和尊敬。

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價值,配得上做一個高質量的朋友,這是一個人能夠爲友誼所做的首要貢獻。

你的朋友向你吐露了隱衷,你要保守祕密,不可向人傳說。也許你的朋友還向別人吐露了這隱衷,你仍要當作只有你一人知道一樣,不可讓祕密由你傳播出去。

你的朋友最需要你的時候,你一定要出現。但是,這不能成爲理由,認爲你因此就有了隨時在他面前出現的權利。即使對你最好的朋友,你也沒有這個權利。

當你的朋友處在大幸福或大悲痛之中時,你要懂得靜默,不去打擾他,這也是一種尊重和教養。

與人相處,如果你感到格外的輕鬆,在輕鬆中又感到真實的教益,我敢斷定你一定遇到了你的同類,哪怕你們從事着截然不同的職業。

哲學家、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有自己的行話。有時候,不同的行話說着同一個意思。有時候,同一種行話說着不同的意思。

隔行如隔山,但沒有翻越不了的山頭,靈魂之間的鴻溝卻是無法逾越的。

我們對同行說行話,對朋友吐心聲。

人與人之間最深刻的區分不在職業,而在心靈。

五、好的婚姻,都懂得給彼此留有一點空間。

夫妻就像戰友,彼此相互支持,才能一起往前走。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給對方鬆綁,而不是給對方施加壓力。

太過步步緊逼,強勢,只會讓對方想要逃離。

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

好的婚姻,都懂得給彼此留有一點空間,關係鬆弛一些,生活反而會更踏實、更自在。

你是否也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每天都起那麼早幹嘛?能不能讓人多睡一會!”

“用完的東西就不能放回原位嗎?”

生活中,這些話大多都是尋常日子裏最易說出口的。

我們總是試圖去糾正,希望對方可以如我們所願,有個好習慣。

原本只爲一件小事,卻吵到彼此生厭。

我們都知道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們也是一樣。

不管多親密的兩個人,終究是不同的個體,無法做到和對方想法完全一致。

而婚姻中的煩惱,往往離不開想改變對方的衝動,總是盯着對方的缺點。

抓着那些不順眼的事情不放,挖空心思去糾正,可越是緊逼,越沒有效果。

反而,忽視掉了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物。

愛不是打造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學會用美的眼光,欣賞那個不完美的人。

生活不易,我們不必強求對方“和我一樣”,也無需固執己見地鑽牛角尖。

給予對方自然的生活空間,便會少一些抱怨和煩惱。

如果雙方生活習慣差異很大,不如就給對方留一點“自留地”。

在這個自留地裏,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去生活,對方不要過多幹涉。

彼此感覺舒服,生活纔沒有那麼多束縛。

婚姻中,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而不要過度依賴。

更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遷移到伴侶身上。

一個人如果能做到不依賴任何人,那麼,他才真正算是長大了。

當我們漸漸成熟,情感也會慢慢獨立,不會再因自己的情緒依賴,去強求對方的妥協和理解。

而是可以試着釐清情緒的邊界,不再擠壓彼此的情緒空間。

然後,找到長久婚姻的相處之道,親密而有距離,相依但留空隙,有出口釋放,也有空間喘息。

在婚姻關係裏,物質需求雖必不可少,但也不是家庭的全部。

對個體而言,很多時候,經濟獨立背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和被尊重的期待。

現實中,夫妻間總會以金錢作爲雙方的約束,以確認自己是“說了算”的一方,尋得物質上的安全感。

但婚姻是雙向的付出,長久的關係,需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識。

我們應該學會平衡好家庭和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

千萬別把家庭的需要變成了限制對方的利器,當規劃變成了算計,便成了無形的束縛。

當兩個人決定走進婚姻,家庭便成爲了一個整體,財務上的共享和交融,是責任,也是信任。

我們一同經營,共同積累,但也要記得劃出一片空地給對方。

在柴米油鹽之外,擁有一份合理支配財務的自由。

希望,我們都可以不再因爲金錢而計較,不再利用經濟去限制。

彼此相依也互相獨立,以尊重和真誠爲平淡日子增添一份滿足和驚喜。

好的關係裏,任何一方都不會被要求放棄理想來成全家庭,也不會被嘲諷婚後還“假裝”努力。

而是以真誠走進對方的內心,懂得彼此的堅持和熱愛,放手支持對方去追求。

人的一生,有很多刻度,婚姻是其中重要的一點。

我們不要忘記爲對方留出時間去獨處,讓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因爲,當我們做好了自己,纔會更好地去愛他,去愛這個家。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

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個界限。

想要在婚姻裏,獲得真正的鬆弛感,夫妻之間就要留有空間。

不強求、不限制,不過分依賴,互相賦能和成長。

既爲家庭努力,也有餘力做自己。

生活本來很不容易,不必事事渴求別人的理解和認同,靜靜地過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動,風又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

丁俊貴

2022年12月1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